返回首页

沂蒙山里的红色影城缘何叫响全国

  凭一村之力,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红嫂纪念馆 沂蒙山里的“红色影城”缘何叫响全国?

  十载光阴,春华秋实。这座曾经经历过战争硝烟,为抗战胜利做出贡献的常山,如今已成为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示范区、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全国闻名的“红色影视城”。

  传承沂蒙精神,38天建成中国最大的红嫂纪念馆集群。

  六月的常山庄百花飘香,泉水潺潺,山泉水绕影城而下,山城相映,蔚为壮观。黄昏时分,炊烟袅袅,山峦叠翠,风光旖旎,景色迷人。这便是美如画卷般的中国最美乡村——常山庄。闻名遐迩的沂蒙红色影视城,便坐落于此。

  谁曾想,在十年前这里还是荒山野岭,自然条件非常恶劣。“当时做出决定要建设红嫂纪念馆,很多人都泼冷水,说别人干或许还行,李凤德大字不识一斗,他能干起来就是个笑话。建设这种革命传承的纪念馆按说是政府出面考虑的事情,但是我考虑自己受党教育多年,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无怨无悔。”沂南县界湖街道南村社区党委书记李凤德说。

  “我们跟时任沂南县委书记马崑汇报说,我们保证在40天以内把纪念馆建成,这在当时也没有人相信,结果我们昼夜加班,倒排工期,只用38天时间就建成了12个纪念馆室。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事情。”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桂柱向记者介绍。

  对于弘扬沂蒙精神,开全国先河建设红嫂纪念馆,李凤德说:“我出生在沂蒙山区,从小就受到党的革命传统教育。我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沉的感情,作为沂蒙山人我有这个责任和使命去弘扬沂蒙精神和红嫂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视察工作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在沂蒙革命根据地中心常山庄村建设红嫂纪念馆,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沂蒙精神要大力弘扬”指示的具体行动。

  拍摄资源得天独厚,让革命圣地的每一寸土地闪亮银屏

  沂蒙山,抗战时期就闻名全国。常山庄,是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中心。选择在这里拍摄红色影视剧,是历史本来面貌的重现,就连场景都不用搭建和修饰。

  2008年,闻名全国的电视剧《沂蒙》在常山庄杀青,沂南红嫂故乡走到全国观众面前。随着电影《沂蒙六姐妹》《斗牛》在常山庄村拍摄之后,沂南县立即在这里建立起沂蒙红色影视拍摄基地。

  同年10月,在县委、县政府的动员和鼓励下,南村社区“两委”一致决定,承担红色影视拍摄基地的开发建设工作,社区经济建设由重点发展工副业转向第三产业,尤其以弘扬沂蒙精神、红嫂精神为中心的红色文化产业,并尽一切努力做好做大做强。

  由南村人一手打造起来的沂蒙红色影视城,地处红嫂乳汁救伤员的发生地,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处沂蒙革命根据地的遗迹,有红嫂原型明德英故居、沂蒙母亲王换于故居、“小车队长”李家才故居等红色遗迹30余处,建成了红色影视拍摄、爱国主义教育、红嫂家乡旅游、教育写生四大基地,在全国独树一帜。

  红色为魂,产业为根,产业集群让“红色影城”路越走越宽

  红色搭台,文化唱戏,如今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已然成为一处“以影视为表、旅游为核、红色为魂、产业为根、脱贫为本”,辐射30平方公里的产业集群,全面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实现大发展,大跨越。

  新时代背景下的沂蒙红色影视基地深挖“沂蒙精神”内核,以文化促发展,以创新提动能,走出一条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结合发展的“新”路径。沂蒙文化长廊、红色写生基地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建设,盘活了乡村经济,带动了产业转型,同时也为红色基因的传承拓展了新的载体和途径。

  “接下来还应当整合红色资源,继续扩大红色影视体验中心,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度,用文化传承带动旅游发展;同时,还需要逐步构建红色旅游产业体系,以旅游业带动当地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民宿非遗等文旅产业发展,促进老区人民增收,让乡亲更幸福,让家乡更美好。”沂蒙红色影视城总经理李熙鹏说。

  眼前的常山庄,散发着“中国十大最美乡村”和全国闻名的“红色影视城”的气派:宽敞平坦的柏油路、充满朝气的现代化社区、红火热闹的影视城、助力乡村振兴的文旅新产业,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山美水美生活美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发展红色文旅过程中过上了好日子。

  临报融媒记者 王文卿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