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更内容、换形式、扩受众,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为实现高质量传播“三易其形”——给“子曰”一个跨越千年的出口

  在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外国友人体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 本报记者 姜国乐 孟一

  本报通讯员 宋振中 李庆庆

  在曲阜建设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以下简称“体验基地”),让人们看了“三孔”,再到孔子研究院进行深加工、再提升,体验中华文化,是可行的。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孔子研究院时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明确要求。经过精心的设计、建设和试运行,今年4月10日,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正式对外开放。

  为给“子曰”一个跨越千年的出口,孔子研究院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呈现和传播上颇下了一番苦功,从内容、形式、受众定位三个角度大胆寻求突破,“三易其形”描摹出了一个凸显社会和百姓生活的镜像,并用符合时代特征的活态化阐释,彰显了孔子及儒家思想对世界文明思想体系的独特贡献,受到了到访者的一致认可。

  “体验”激发出了“兴趣” 

  “请竖立,正衣冠。学生代表请上前呈拜师帖,作拜师发言……下面进入献礼环节:敬师芹菜,寓意勤奋好学;敬莲子,代表苦心教育……”国庆长假期间,来自济宁学院附属小学冠亚校区的学生正在体验基地经历着他们人生的第一场古礼。

  随着传统乐音的响起,原本嬉闹的孩子们突然安静了下来,一个个站得笔直,在司礼官的引导下,他们认真地完成了从正衣冠到集体诵读《大学》的整套流程。用学生汪子晴的话说:“也说不上为什么,就感觉一下被带到氛围里去了,很震撼。”

  “平时上课我也会和学生聊到‘开笔礼’‘成人礼’这些‘人生十礼’,告诉他们古人之所以每长大几岁就会参与一次大型仪式,是想要告诫参与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该做什么事。可不论怎么描述,孩子们似乎也很难走入那个情景中。”随行教师杨贻龙表示,当孩子们穿上汉服亲身体验这些仪式,很多东西便不讲自明了。

  告别“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桎梏,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设立体验基地的初衷所在。孔子研究院积极顺应当代人的知识接受习惯,告别单向度的传授和教学,在儒家文化的呈现形式上作了一系列创新,而核心就在于“体验”二字上。

  行走在带有浓郁“中国风”韵味的体验中心,移步换影间穿插了大量的体验项目,让每名参与者都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照本宣科为亲身实践。从简单地涂抹颜料、丝网印刷,到体验造纸、活字印刷、装订线装书,做出属于自己的仿古小册子;从磨炼耐心的盘扣手做,到指尖玩转鲁班锁的古建筑工艺……手脑并用,不仅让人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变得真切而深刻,更激发出了“兴趣”这一最宝贵的心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便会变得更为主动、有效和可持续。”孔子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米怀勇表示,体验基地目前已经推出了十几个体验项目,导学会在体验过程中穿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点,以提问、实地考证等形式让体验者在潜移默化间感受到其中的奥秘。

  让更多人受到儒家文化浸润 

  11月2日上午,曲阜市民崔玮早早地带着读小学的女儿来到了体验基地,只为亲身感受一下“神秘”的传统香道。在流觞曲水的空间里,母女俩耐着性子一点点地压香灰,直到两朵漂亮的“祥云”顺利脱模,随着崖柏香的点燃,一缕青烟缓缓升起,“篆香”沉静雅致的底蕴便随着古朴的香味慢慢弥散开来。

  “我是土生土长的曲阜人,过去每天骑车上下班都会路过孔子研究院,但一直也没机会进来感受一下。前段时间听朋友说孔子研究院和体验基地都对外开放了,这不抓紧就带着孩子来了。”崔玮直言,学术研究机构的正式对外开放,让和她一样的普通人多了一条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践行者,体验基地于今年4月10日起正式向公众开放,进一步扩大了受众面,不论是外地游客,还是本地市民,通过预约或现场登记就可参与参观体验。

  好的传播平台需要有广泛的受众,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对此,体验基地在注重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大量接待孔子学院学生等国外友人的同时,进一步锁定了青年学子、党政官员、港澳台同胞等几个重要群体,有的放矢、分门别类地推出了一系列诸如“我们的中国节”、政德教育与儒家文化之类的主题活动,让不同人群都能在体验基地收获一份独特的感悟。

  “孔子研究院过去习惯了闷头学习研究、著书立说,和外界的联系也大多停留在学术探究和交流层面,本地居民和游客很难有机会参与其中。”米怀勇说,自从有了体验基地,学术上的“落地”已经站上和“登峰”同等的位置,如何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儒家文化,已经成了孔子研究院的新使命。

  “内容创新”激发文化活力 

  “在‘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子路负米’这一则就是出自《孔子家语》,主要讲子路家境贫困时,自己吃的是粗陋的饭菜,而从百里之外把米背给父母。11月5日,当记者来到体验中心,孔子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正在为即将与山东教育台合作推出的《孔子家语》讲读系列节目撰写讲稿。节目制作完成后,不仅将在电视上播放,还将登录网络和多平台手机客户端,并在体验基地的3D标准影院滚动播放。

  作为儒家思想研究和传播的重要官方渠道,孔子研究院过去的研究和展陈内容多为学术性强、专业化高的成果,虽然精益求精但总觉得与百姓生活隔着一层,体验基地的启用,恰为这层隔膜的加速消解提供了契机。

  在今天的体验基地,和众多Q版孔子公仔等一起展示的研究成果越来越接地气。不论是主动投身教材编制, 被选入省教育厅指定用书的《中国传统文化》(小学到高中),还是积极探索拓宽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参与《“国学达人”挑战赛》《论语大会》等电视节目录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国学热;抑或是把“孔子曰”输送到法国、巴西、韩国等国的孔子学院和普通高等院校……在研究、展陈和传播内容上的持续创新,深度激发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

  当古今交融、传统内涵与现代技术相挟而行,碰撞出的火花也在让这场文化穿越之旅变得更加真切而有趣。声光电等科技手段的综合运用,使体验基地不乏美轮美奂的现代感;视频、表演、多媒体等知识传授方式的融合,牢牢抓住了年轻人的注意力,激发了参观者深入研究的兴趣。在体验基地,优秀传统文化正在逐渐告别以往被束之高阁的时代,慢慢融入生活,传统文化被展示被感受被吸收,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得到了活态化的科学传承。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