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光明日报整版专题报道:尽添文化味 齐鲁迎新春

  游客在山东省曲阜市孔府体验门神制作。张清直摄/光明图片

  全国文明家庭孔令绍一家为孔府张贴门神。张清直摄/光明图片

  游客在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古城街道上漫步。孔闯摄/光明图片

  台儿庄古城一景孔闯摄/光明图片

  福牛迎春好运来。春节期间,记者在山东省采访时深深感受到,这里的春节处处充满着浓浓的文化味儿,洋溢着节日的欢乐喜庆祥和。

  1.对联里的年味儿

  2月4日,“四海迎春 天下一家——全球共写新春联”活动开展线上直播,本次直播在孔孟故里山东济宁设直播现场。当晚,记者走进孔子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高高挂起的红灯笼和红色的仿真墙面,一股红红火火的“年味儿”扑面而来。

  来到孔府春联展厅,只见墙上悬挂着各式各样的孔府春联,这些由时光沉淀传承的文字,寄托了大家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也记录下了儒家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传承。

  书案前,孔子第75代孙、孔子书画院院长孔祥胜正在挥毫泼墨,一副副饱含着浓浓年味儿,寓意吉祥的春联、福字跃然纸上。前来领春联的游客一边排队等候,一边观看书法家们挥毫。

  身为孔子后裔,自幼深受诗礼文化熏陶的孔祥胜,潜心研习书法30余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担起了书写孔府春联的重任。除了表达节日的喜庆与祝福,楹联也是儒学文化的凝缩与升华。

  “孔府的春联中自然少不了读书循礼的内容。”孔祥胜说。

  无论是“经济以诗书为鹄,文章得山水之腴”中对治理国家需强化人民教育的阐释,还是“道德为师仁义为友,礼乐是悦诗书是敦”的家风传承,每副对联的背后,都充盈着孔家人浓浓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书写春联,既是在传承写春联的仪式,也是在与先贤的精神对话。

  2.过年不忘传家风

  “孔子在庭院中站立,看到孔鲤走过便问他今天有没有学礼,孔鲤说没有······”

  过年了,全国文明家庭、曲阜市鲁城街道大成社区的孔令绍一家老小正欢聚一堂,一起重温家风、传承家风。只见孔令绍与妻子端坐堂前,看着儿子给孙子、孙女讲述孔子教育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典故。

  每逢春节临近,一家人坐在一起讲家风起源、传承发展已经成为孔令绍一家的特殊仪式。

  “我是孔子第76代后裔,孔子留下了‘诗礼传家’的好家风,这是他为后人划出的两条人生底线,我概括为六个字,即‘有文化,守规矩’。”孔令绍说,对于家庭,文化传承比财富积累更重要。

  明是非,知廉耻,懂礼让,守本分。孔氏家族的后人们一直谨记祖先教诲,以学传家,以文传世。同样,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千年的孔氏家风家训也在不断吸收借鉴着社会发展的精华,不断与时俱进。孔子留下了“诗礼传家”的好家风,清朝中期,孔令绍的高祖孔宪珍又亲拟家训,传留至今。主要突出忠厚、勤俭、读书等。在新的形势下,孔令绍又拟定了新家训。主要突出忠厚传家、文化传承、涵养正气、遵纪守法等。就这样,孔家的家风,从孔子到孔令绍的先辈再到其本人,代代相传。

  这种好家风得以传承。孔令绍的儿子孔颖成为曲阜市家风传承志愿服务队队长,带领着一大群人在社会上宣讲着各自的好家风,他还被聘为“山东省好家庭、好家风宣讲团”成员。

  “孟子的伟大离不开母亲的教育。孟母与孟子的故事,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在家庭中的一个典型。”在邹城市孟子书院,院长殷延禄正在讲课。他在授课中将书法与孟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相结合,通过解字的方式让传统文化更为通俗易懂,课程深受大家欢迎。

  “三迁择邻家风古,七篇遗矩圣道新”。书法家殷延禄自撰的这副春联,将孟母三迁、孟子七篇巧妙地嵌入联中。

  “邹鲁”曾为文化昌盛之地的代名词。“人文古邹鲁,山水新乾坤。”殷延禄的学生牛顿说,“我为自己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感到骄傲和自豪。”

  3.博物馆里文化年货成新宠

  春节期间,在山东省淄博市齐文化博物馆内,“韶韵千年——齐国文字博物馆珍藏石磬精品展”正在展出。一件件古老而精美的文物,静静地述说着中国最早石刻文字的演变,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宫廷音乐的盛况。

  在博物馆入口处,大学生姚东辰正在组织游客有序进场参观。这已经是他第二年到博物馆参加志愿服务了。“来博物馆参加志愿服务,一方面是充实寒假生活,此外还有一个小心思,就是与自己感兴趣的文物近距离接触。”姚东辰告诉记者,每年来到齐文化博物馆,都有机会参观不同时期的文物。

  在临淄足球博物馆的黄尖嘴蹴毬茶坊里,手绣鞠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杜少霞正以新春为主题创作一批手绣鞠,精湛的绣制技艺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

  在临淄从事农业科研工作的天津90后小伙于海胜没有回老家,而是留在临淄本地过年。“响应国家号召,就地过年!”于海胜告诉记者,自己来临淄工作已经两年了,但逛博物馆过年还是头一次。“本来只是随便走走,没想到来逛博物馆的人还真不少。看过博物馆的展品和介绍后,觉得齐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去好好继承和发扬。”

  这边,记者和于海胜相谈甚欢;那边,分针走线的杜少霞已经缝制好一个新的手绣鞠。得知于海胜不能回家过年,杜少霞将刚刚做好的手绣鞠送给他并送上新春祝福。

  自2016年建成国内最大的博物馆群落以来,临淄区就掀起了一场文博热,利用春节假期游览博物馆的游客人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逛博物馆、品齐文化已经成为临淄人的新年俗。

  “春节期间,除办公室值班人员以外,所有职工都将在一线为游客服务,同时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确保让游客安心逛博物馆、舒心品齐文化。”齐文化博物院党组书记朱淑菊表示。

  4.留学生品味中国年

  近日,一场社区牵手留学生一起过年活动在淄博市张店区博大花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举行。来自俄罗斯、韩国、哈萨克斯坦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20几位留学生在张店感受浓浓的中国年味儿,深入体验中国文化。

  “齐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人本、变革、开放、务实、包容的特点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活动现场,82岁的退休教师张元成,正在教一名留学生写毛笔字。他首先向留学生阐释了齐文化的内涵和精髓,随后又介绍了中国春联的寓意,并指导他们一笔一画地写下中国字。

  “考虑到既要突出中国的年俗,还要充满趣味,我们社区组织了写春联、包饺子和画脸谱这三项活动。”博大花园社区党总支书记郭珣笑着说,让社区的居民、志愿者一起参与进来,不光要让留学生了解年俗、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要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活动现场,留学生们化身“厨师”,擀皮、包馅、捏边,他们在略显生疏的动作中体验中国文化的乐趣。“这是我第一次包饺子。”俄罗斯留学生伊利亚在社区一位阿姨的指导下,干得非常认真。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他非常满意。现在正在读大二的伊利亚,虽然来到中国只有一年多,但他的中文却说得很棒,跟社区的阿姨们交流起来完全没有障碍。包好的水饺,下锅煮熟,蘸上醋,尝上一个亲手包的水饺,留学生们感叹道:“中国水饺,好吃,有年味。”

  迎新年、画脸谱、识国粹。现场,留学生们拿起彩笔,用鲜艳的色彩和图案,画出心中的脸谱,一张张独特的脸谱在他们的笔下产生。留学生们感受到中国风土人情,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限魅力。

   (本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在泉城,过个文化年

  “昆虫是地球上适应能力最强、进化最成功的一类生物。本次展览设计了不同的单元,能让‘大朋友’回味儿时蝉鸣的夏天,也能让小朋友近距离与昆虫接触,体会生物多样性的神奇。”近日,“虫逢——世界珍稀昆虫标本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展,策展人、山东博物馆自然部焦猛博士说。

  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来自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件珍稀昆虫标本,是山东博物馆2021年首个自然类展览,让观众能够领略昆虫世界的精彩。

  同期,明代文人生活主题展“山静日长——明代文人风雅录”也在山东博物馆开展,展览依托馆藏书画、瓷器、铜器、文房杂项等40余件明代艺术品,选取文人琴、棋、书、画、茶、酒、花、香这些日常生活的八个片段,通过文物和场景的有机结合,生动立体地向观众呈现一种恬淡、雅致的生活方式,让观众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公众践行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春节期间,山东博物馆还特别推出木版年画拓印、剪窗花、猜灯谜、制作灯笼、诵读经典、投壶问礼等一系列新春活动。

  “这些新春特展和年俗活动,都是山东博物馆响应就地过年号召为公众准备的,希望这些活动能让大家体验独具特色的博物文化,过一个欢乐祥和、平安健康的春节。”山东博物馆馆长郑同修说。

  为了营造和顺致祥的节日文化氛围,更好地服务大家就地过年,春节期间,济南府学文庙推出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活动。从2月4日(农历小年)开始,分别在南北门入口处为市民送“福”字,参观入园时即可领取。2月12日(正月初一),济南府学文庙组织部分市民家庭礼拜孔子、击鼓明志,通过传统礼仪,希望新的一年和顺致祥、幸福美满。

  春节期间,济南市图书馆将为到馆的快递小哥和留济人员免费赠送春联、福字;为快递小哥、网约车小哥、农民工等外地务工人员、外地留济人员等开通“绿色通道”,提供纸质文献借阅、数字资源等全方位文化阅读服务;推出“享阅到家”网借服务,足不出户轻松点手机,心仪图书便可马上送到家。

  2月11日下午,为让更多观众足不出户欣赏到精彩线上节目,济南市杂技团与济南市旅游宣传推广中心推出过大年看大戏——大型幻景杂技影画《泉城记忆》线上直播活动。《泉城记忆》以跨界演绎“杂技”艺术为亮点,成功融合山东琴书、山东快书、街舞、说唱、音乐剧等艺术表现形式,将山东济南的历史、文化、名人和风情浓缩为“山水·泉城”“人文·泉城”“未来·泉城”三个篇章,透过泉城视点,以点辐面地展现大齐鲁概念。

  (本报记者 赵秋丽 冯帆)

  新春送祝福 民俗启新芳

  近日,在山东潍坊坊子区博物馆开展的“民俗面卡子”活动现场,来自坊子区实验学校、五马路居委会的1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

  这一活动是春节期间坊子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技能培训志愿服务队面向周边学生举办的,旨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对本地特色民俗的传承意识,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潍县手刻花馍的传统技艺。

  “元末时期,从陕西来到山东的移民,带来了花馍制作技艺。由于花馍的制作工艺较为烦琐,当地百姓受木版年画刻制工艺的启发,利用苹果木、梨木、枣木等料材,精心雕刻成各种各样的吉祥图案,将和好的面团放入刻好的面模中压实取出,蒸制食用,寓意天天有余、年年有余。”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许奶奶现场指导参加活动的小朋友们如何用面卡子来制作花馍,并向小朋友们讲述了花馍的历史故事。

  在等待花馍蒸熟的过程中,志愿者们特别为孩子们加了一“课”,详细介绍了春节贴福字和对联这一习俗的历史由来以及“福”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并带领大家参观了博物馆展厅,详细介绍了坊子区从古至今的历史。

  从1月26日至2月3日,“文艺进万家 健康你我他”——“文惠坊子 艺进万家”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分别走进凤凰街道学园社区、龙泉社区、坊城街道五一社区、七马路社区以及恒信外国语学校,将饱含辛丑牛年新春美好祝愿的珍贵墨宝凝聚成一份份温馨的节日文化大餐,传递到社区群众和学校师生手中。5场活动共送出福字、春联和画作800余幅,所到之处一片欢腾,年味十足。

  今年春节期间,坊子区1100余名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结合传统节日,利用线上App点单派单,开展了“文惠坊子 艺进万家”、“访孤老、传爱心、包饺子”、“消防知识宣传”、移风易俗、暖心入户、安全生产普法宣传、“迎新春送福字”等十余种志愿服务活动,送出1400余幅现场创作的文艺作品和50000余份印制的春联、福字、年画,走访慰问了137户困难群众,发放生活物资5.5万余元。

  “春节期间举办的这些活动不仅为基层群众送去了冬日的温暖和新春的祝福,也为繁荣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助力坊子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坊子区文明办主任李娟说。

  (本报记者 赵秋丽 冯帆)

  本版由文化强国光明日报协同推广平台策划,山东工作站组稿。

  原文链接:尽添文化味 齐鲁迎新春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