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孔子文化展”成国博2019“压轴”大展 策展人杨朝明详解“来龙去脉”

  □ 本报记者 赵琳

  辞旧迎新之际,“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作为2019年国家博物馆的“压轴”大展之一,于2019年12月27日隆重开幕,为期四个月。国博有关负责人介绍,这是国家博物馆第一次系统展示孔子思想形成、发展以及传承的历史,十分震撼。

  这场展览的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孔子故乡——山东的深度参与。一方面,展览的主办方之一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协办方是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孔子博物馆;另一方面,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被国家博物馆外聘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从初始环节就参与策划。12月30日,本报记者在济南采访了杨朝明,听他介绍展览的精彩之处,以及这场“压轴”大展的时代价值。

  亮点:

  700余件展品系统展示孔子思想

  “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作为国家博物馆2019年的压轴大展,汇集了包括东汉《熹平石经》残石、“商周十供”等孔庙礼器、《仪礼》简在内的珍贵文物、古籍以及艺术品240余件(套),总共700余件,其中还有40余件当代孔子文化题材美术作品,力图为观众和研究者讲述孔子文化的思想脉络与深远影响力。

  本次展览分为“孔子的生平与思想”“儒家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儒家学说的国际传播”“孔子题材艺术作品”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孔子的生平与思想”,简述面对春秋以来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如何“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系统总结、继承、发展了上古三代的中华文明,并积极入世实践,奠定了孔子思想的高度与深度。

  第二部分“儒家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展示了孔子开宗儒学,经两汉时期的独尊,魏晋隋唐时期与释、道的交融,宋明理学的发展,清代的总结,以及近现代的反思。

  第三部分“儒家学说的国际传播”,一方面展示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上焕发出新的光彩,另一方面表现了孔子思想所蕴含的哲学、伦理、政治、教育、文化、社会治理等智慧,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和启迪。

  第四部分“孔子题材艺术作品”,选取了40余件国画、油画、雕塑等表现孔子形象及思想学说的艺术作品。

  记者了解到,这次展览电子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祭孔大典,观众还可以通过VR技术陪孔子“侍坐”,亲身体验孔子与弟子畅谈理想的场景。

  价值:

  把先哲从历史中“唤醒”,观照时代

  展览虽名“孔子文化展”,但杨朝明认为,展览其实是介绍以孔子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所谓‘孔子文化’,指的就是孔子、儒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内容。”

  整个展览将孔子儒家思想置于中华文明发展的整个历程中,用大历史观去理解把握孔子文化,将孔子与中国社会的关系分成三阶段:从尧舜到孔子乃至孟荀的先秦时期,儒学具有德性色彩;秦汉到清末的帝制时代,儒学与社会政治结合,染上了威权色彩。辛亥革命以后尤其五四运动以来,人们开始反思儒学。杨朝明认为,展览对于孔子文化这一阶段性特征的梳理,有助于国人对孔子儒学的认识。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如今在国家最高历史文化殿堂熠熠生辉。为什么对于今人并不陌生?杨朝明也发出如此之问。“恰恰是他及继承者深刻反思历史,总结现实,使孔子的思想学说具有了特殊的高度与深度。”杨朝明说,以文物为载体,背后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通过展览,我们轻轻把中国的哲人从历史中唤醒,让他的思想价值润物无声,跟每一位观众相遇并对话。

  国博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启幕,国家博物馆今年压轴的“三大文化展”(“证古泽今”“隻立千古”“高山景行”)荟萃一堂。这些精神标识从不同维度解读着中国人的文化密码。

  期待:

  让今人走近孔子,正本清源

  “文化的价值与功能强大与否,取决于其内涵的说服力、形式的吸引力、历史的影响力和未来的延续力。我们要感佩先贤,我们今天能够受益于他们留下来的思想智慧和文化精华。而这,便是我们获得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在国博展览现场,关于“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的这样一段讲解,引来了观众由衷的认同。

  了解中国,就要从孔子开始。杨朝明认为,中国历史经历漫长发展,孔子思想与历代社会深入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儒学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许多问题。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大概还找不出第二个人,像中国的孔子这样,在差不多两千五百多年的日子里,受到无数人的关注,从尊崇、膜拜,到评论、指责,乃至谩骂、揶揄,竟从未中断过。“今天我们要走出迷茫,就必须正本清源地去认识孔子、认识儒学。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发现,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脉相通之处,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资源。”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