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三代九间棚人接力奔小康 15万亩扶贫金银花开满全国

  老刘家三代小康路

  昔日穷山村九间棚走出大山“闯富路”,15万亩扶贫金银花开满全国

  这几年,随着村民收入增加,越来越多的九间棚人住进了二层楼,开上了小轿车。在九间棚村的盘山路上,轿车逐渐替代了摩托车与自行车。

  扫描二维码 看精彩视频

  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山东的“重点工作攻坚年”,当前全省党员干部群众正咬紧目标、攻坚克难,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近日,大众日报牵头大众报业集团各媒体,开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主题蹲点采访活动,数百名记者奔赴全省各地,记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齐鲁大地的山乡巨变。本报今起推出“千村万户看小康”大型融媒体报道,刊发记者蹲点采撷的老乡奔小康鲜活故事,凝聚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杜辉升 纪伟

  6月16日,小雨淅沥,龙顶山浸润在蒙蒙雨雾中。在盘山公路上转过24道弯,就来到了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

  61岁的村民刘嘉军正坐在九间棚景区停车场旁的长条椅上歇息,在他身旁,停着一辆电动三轮车,车斗里载着一把铁锹、一把扫帚和一只垃圾桶。24岁那年,刘嘉军被机器砸伤右腿,落下残疾。如今作为九间棚旅游公司的清洁工,他每天都要骑着电动三轮车,在龙顶山上打扫卫生。

  30多年前,九间棚村有句玩笑话:“买了自行车3年没进家门,只能放到山下亲戚家”。自打1984年村里修通了路,刘嘉军的父亲刘德才终于可以骑着自行车下山了,这是老刘家的第一辆车。但上山时脚镫子踩不动,只能推着走,几公里的山路要走1小时。

  “我腿脚不好,以前看人家骑自行车下山还很羡慕,现在旅游公司为了方便我干活,给配了这辆电动车,我也可以自己下山赶集了。”刘嘉军说,这辆电动车是老刘家的第二辆车。

  现在,山上每年要接待十几万游客,今年年初,景区还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紧接着,村里开展了垃圾分类。景区人手不够,刘嘉军就主动申请出来工作。

  刘嘉军住在村里统一建设的二层小楼里,小楼院墙仍保留着山石堆砌的淳朴风貌。走进堂屋,家电齐全,冰箱与空调立在两侧墙角,当中摆着一台液晶电视。九间棚村曾经水电不通,如今村民家中的摆设已与城里人无异。

  “30多年前怎么也想不到,咱山里人有一天也能用上这么多家用电器!”1984年,九间棚村党委书记刘嘉坤等9名党员干部带头卖猪、卖羊、卖家当凑钱,全村177人架线、修路,修成了一条宽6米、长3500米的盘山路。刘嘉军因为腿上有伤,当时没法跟着大家在山上干活,但回忆起那段往事,他记忆犹新:“我父亲那时每天早出晚归,用一双手和山里的石头较劲。一穷二白的小山村,要想改变祖祖辈辈的穷日子,只能豁出命去干。”

  一条山路,带着九间棚人走上了脱贫致富路。20世纪90年代,九间棚人下山、进城、办厂,全国推广金银花产业。村集体账户上现金过百万元,参与创办的企业年营收过亿元。就算是村里最穷的村民,现在每月在村里打工也能挣3700元,一户人家最低年收入有8万多元。

  “这几年村民收入提高了不少,闺女家买了小汽车,这是老刘家的第三辆车,一会儿工夫就能拉着老爷子下山遛弯。”刘嘉军说,今年86岁的老父亲虽然脚步蹒跚,但每年仍有三五回能去山下走亲访友。

  最让九间棚人自豪的是,这个昔日的穷山村,已经让15万亩扶贫金银花开满了全国。这几年,九间棚村一直在西部地区推广金银花种植,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受益群众达到3万人,“种植一亩金银花,第2年的收入就能达到2000元,3年后金银花到了盛花期,亩均收入能达到5000元以上,行情好时能有上万元。”刘嘉军告诉记者。

  刘嘉军的女儿名叫刘芸,她的丈夫是一个东北小伙儿,俩人结婚后选择定居在九间棚。在九间棚,老一辈人曾经的梦想,是走出大山去城里生活,现在反过来,是城里人一有空就往空气清新、风景秀丽的山上跑。如今,龙顶山上设施齐全,生活便利,景区里新建的两个厕所是最高标准的旅游厕所,里面有空调,还有母婴室,比宾馆房间收拾得还干净。

  “爷爷那辈人艰苦创业,走出大山摆脱了贫困;父亲那辈人靠着金银花产业,带动几万贫困户增收;我们这一代人还要继续奋斗,让我们的乡村更加富裕美好!”刘芸在龙顶山上的金银花农场工作,相比前辈们,她对金银花种植技术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新型农场正在种植的是没有农药、地膜、化肥、激素、除草剂、转基因的“六不用”农产品。三代九间棚人,从脱贫到致富,如今又开启了对发展高质量农业的探索。

  从自行车,到电动三轮车,再到小汽车,三辆车见证了老刘家的小康之路。三代九间棚人,从打通山路走出大山开始,村党组织带领群众“拔穷根”“闯富路”,不仅自身脱贫致富,还让扶贫金银花开满全国。九间棚,正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