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传承红色基因,2021年山东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典型案例

  “五位一体”推进馆藏珍贵革命文物数字保护利用的新探索

  近年来,山东博物馆在革命文物典藏保管、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等多个方面扎实推进创新文物工作,革命文物的数量家底基本摸清,革命文物保护状况持续得到改善。为进一步提升山东地区革命文物的保护管理能力和展示传播水平,山东博物馆开展“馆藏珍贵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及山东省革命文物数据库建设”项目。

  该项目集革命文物保护、研究、展示、传播利用、综合管理“五位一体”,对馆藏珍贵革命文物在科学保护前提下活化利用,坚持守正创新、融合发展,不断努力实现革命文物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革命文物工作始终保持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该项目强化科技支撑,创新性的提出了“前置保护修复”这一文物数字化采集工作中从未出现过的环节,对项目中的200件革命文物的本体保护与数字化保护融合,确保革命文物的历史真实性,全面完整的保存历史信息。

  “山东博物馆藏珍贵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及山东省革命文物数据库建设”整合文物、党史、军史等研究材料,加强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研究,深入挖掘山东省革命文物基本特征与深刻内涵,推出“革命文物元数据标准”重要研究成果。

  山东博物馆将项目成果深度应用于2021年“让党旗永远飘扬——山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初心——山东革命历史文物展”两大革命历史展览之中,运用科技手段,增强革命文物陈列展览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

  在实体展览的基础上,山东博物馆创新革命文物宣传传播方式,推出“让党旗永远飘扬”云展览,利用网络新媒体,推出革命文物“云直播”,持续推进革命文物数字化展示传播,加强革命文物资源网络空间建设。

  项目中山东省革命文物数据库的开发,利用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山东省革命文物资源数据信息综合管理,是山东省革命文物大数据建设工程的开端。

  革命文物作为一类特殊的遗产类型,因见证特定革命事件的发生,被赋予了强烈的民众情感、象征性的革命精神和特殊的历史意义。“山东博物馆藏珍贵革命文物数字化保护及山东省革命文物数据库建设”充分利用馆藏革命文物资源,服务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广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滨州市唱响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青春之歌”

  滨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立足滨州“渤海老区”独特的红色资源和扎实的革命文物保护工作成果,首创启发、引导式革命文化暨党史学习教育视频教学课程。视频教学课程邀请党史、老渤海军史和教育科学等领域专家联合研发,考虑中小学生年龄段、认知水平和注意力等情况的差异,将视频课程控制在20分钟左右,将学术研究成果通俗化,将学术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历时9个月,经过层层审核,制作完成了展示渤海老区革命斗争历史和传承“老渤海精神”的首部中小学革命文化视频教学课程《飘扬的旗帜 奋斗的精神--永载革命史册的渤海区》。后结合中小学校实际,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教育云平台和教学光盘进入全市域中小学校免费播放,受到师生们的欢迎,全年近200余所中小学校开展课堂革命文化学习。

  打破传统求创新,公益保障带动青少年开展校外“红色基因”传承暨党史学习教育。滨州市先后印发《关于充分利用革命遗址遗迹资源开展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通知》、《关于开展校外“红色基因”传承暨党史学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通知》,公布第一批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1处,对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并提供公益服务。市文旅部门创新组织形式,免费提供出行车辆,聘请专业研学机构,深挖红色实践场所革命内涵,设计特色研学课程和拓展活动,全力引导、带动全市青少年开展校外“红色基因”传承暨党史学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践真知”。举办滨州市中小学生“感悟百年党史 传承老渤海精神”革命文化传承主题征文及研学行活动,带领青少年学生们深入挖掘滨州红色文化,走进“渤海老区”,鼓舞全市中小学生感悟百年党史、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2021年在清明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建党节、国庆节等重要节庆日开展校外“红色基因”传承暨党史学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累计开展校外实践活动954场次,参与学生人数74197人,涵盖全市379所中小学校,1378个班级,与以往传统自发、单一的参观方式相比,内容更丰富、浸入感更强,更受师生欢迎。

  沉浸式演绎革命故事让红色文化体验生动深刻

  近年来,沂南县文化和旅游局以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青代会会址所在常山庄村为依托,充分尊重常山庄的原有生态环境条件,利用村民和革命前辈当年居住的古院落,还原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场景。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当好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投资打造山村剧场,创排《沂蒙四季·红嫂》文献史诗情景剧。用情景表演、讲述和媒体影像结合的方式,全景展现沂蒙人民当年艰苦卓绝岁月和拥军支前的无私奉献精神,彰显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同时,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还打造沉浸式演出小院,推出《跟着共产党走》《妇救会》《战地医院》《识字班》《民兵连》《永远的新娘》等6个短剧。演出剧本根据相关史料和当地群众描述的事实进行创作。演员是当地农民和文艺爱好者,从小听着红嫂的故事长大,用当地方言演出,当地人,当地话,演当地事,深情质朴,感动人心。演艺展现“乳汁救伤员”“火线桥”等红色故事。观众通过沉浸式体验沂蒙儿女当年支援抗战情景,有“穿越”回当年的感觉,升华自己内心,感受“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内涵。沉浸式演艺让革命遗址活起来,演出场场爆满。演出过程中观众互动参与,身临其境,沉浸过去环境,沉浸于动态的情节演绎,个个热血沸腾,评价极好。从2021年5月1日展演至今,山村剧场已演出10场,观众1万多人次,小院演出500多场,观众5万多人次。沉浸式演出小院在短视频平台十分火爆,为景区带来了很多“流量”,其收入也有了明显提升。

  如今,常山庄村已经身兼红色影视基地、红色旅游胜地等多重身份,成为沂蒙著名的红色之乡。“红色文化+沉浸演艺”的模式,提升了旅游区的收入,为当地居民就业和收入带来了更强劲的动力。

  让革命文物“立起来·活起来·传下去” 的红色创新展览实践

  潍坊市博物馆通过《尽善尽美唯解放——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专题展》的红色展览创新实践,探索出了“联动办展”新模式、“4321多位一体”红色宣传新模式、红色流动展览“六进”新路径,实现了重量级红色展览的聚力打造和社会民众的广泛认可。

  创新采取“聚合联动”办展模式,让革命文物“立起来”。与乐道院潍县集中营博物馆等3家单位合作,将“潍县团”战旗等各单位革命文物精品98套(件)荟萃于展览之中。与布展单位紧密合作,高效完成展区全面系统的改造升级实现数字光影效果与形式设计相融合、展板图文与革命实物相结合、色调与元素相契合等方式,推陈出新,新益求新。

  坚守“初心·匠心”致敬新时代,让革命文物“活起来”。潍坊市博物馆结合潍坊独具特色的木版年画、全形拓等非遗技艺,举行了“版之印记——革命版画带回家”等社教活动;结合英雄事迹和革命文物,举行了“手工缝制小小红军包”“永远跟党走‘小红军’人偶DIY”等特色社教活动。自6月30日开展以来,已举行了50多场专题社教活动,现场受众5000余人。;坚持独运匠心、精心“智”作,不仅联合诸城市委组织部、潍坊学院联研发了“追光少年王大耳”动画片,还同时联合潍坊非遗传承人研发了“红船春风”面塑系列、“感党恩跟党走”等葫芦烙画系列等一批兼具创意性与实用性的红色文创,得到了大众和市场的充分认可。

  全力打造红色宣讲新模式、展览新路径,让革命文物“传下去”。潍坊市博物馆建立了全市第一支专业级红色宣讲团体,全力打造了“4321多位一体”红色宣讲新模式和流动展览“六进”新路径,让革命文物蕴含的红色基因在潍坊大地续相传。“4321多位一体”的活动模式中,“4”是以战役故事、英烈事迹、励志人生、爱我家乡四大题材为宣讲对象。“3”是专业宣讲员、志愿者宣讲员、小小宣讲员三支宣讲队伍,面向不同受众开展活动;“2”是宣讲阵地线上线下、内外兼顾的两种宣讲服务形式。“1”是一个主题,即“尽善服务 尽美潍博”。新模式打造以来,先后走进大学、中学、小学、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宣讲场次上百场,线上观众浏览量20多万人次,线下辐射受众5万人以上。全力打造流动展览“六进”新路径,让红色展览永不落幕,让革命文物传下去。潍坊市博物馆根据原展制作了全套可移动展板,并成立流动展览工作组,开展红色流动展览“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进机关、进企业、进部队”,把原汁原味红色展览搬进社会大众各个群体阶层,让红色文化代代传下去。

  红色文化主题展览社会教育案例

  近年来,德州市博物馆优化整合德州市各县市区域内革命历史文物资源,举办“血砺忠诚——冀鲁边区革命历史文化展”和 “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革命历史文化展”等红色文化主题展览。依托展览不断创新宣讲形式,依附于各种社会教育活动或者青少年的志愿服务进行宣讲。

  创新研学实践活动,培养小小红色志愿者,传承红色基因。2021年5月18日,德州市博物馆与德州市黎明街小学共同举办了“小小志愿红色讲解员”活动,依托“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革命历史文化展”选拔培训了15名优秀的小学生担任德州市博物馆小小志愿红色讲解员,孩子们亲自讲解红色革命故事,感受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旨在传递与展现“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成长自我、服务他人”的理念,培养红色志愿服务者、打造红色志愿服务品牌。从活动开幕当天到闭展,每个周末这些小小讲解员都会来到博物馆为参观游客市民进行讲解。

  将博物馆、纪念馆现有的文物资源与各大网络媒体宣传平台深度融合,利用网络媒体资源,扩大传播力及影响力。德州市广播电视台录制了一期关于“血砺忠诚——冀鲁边区革命历史文化展”的专题访谈节目,将革命文物的故事带到了演播室。

  这些新型的研学实践活动,是德州市利用革命文物资源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创新模式,让受众自己主动去参与和体验,能大大提高积极性,确立目标主动激发,唤起受众的兴趣和渴望,培养博物馆的使用者。从而更好的宣传和推广红色革命文化知识,宣扬红色精神,最大限度的向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普及红色革命传统文化。

  柏庄古村革命文物保护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

  柏庄村位于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桑园镇,建村于明洪武初年,该村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既保留了街巷院落完整的红石部落,又印染了红色革命历史;既开发了系列红色旅游商品,又树立了红色文化精神,深刻烙上了内涵丰富的“红色印记”,形成了“红色旅游”品牌。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鲁东南特委、特委青训班、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二支队、北海银行等先后在柏庄驻扎,目前柏庄仍保留有鲁东南特委和北海银行的旧址。近些年,当地争取上级文物保护资金,对两处旧址进行保护修缮,并完成旧址的建筑物外部复建。2021年,桑园镇充分利用柏庄古村红色资源优势,在中共鲁东南特委、北海银行印钞厂两处旧址室内展陈工作中充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通过上墙版面、场景还原、沉浸式体验以及深情讲述,打造内容丰富、生动详实的党史学习教育基地。2022年初,柏庄古村革命旧址评定为山东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柏庄古村以修“旧址”做亮点,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2018年起,柏庄古村遵循“保护为主、合理布局、适度开发”的原则,以建设高品位文化旅游度假区村为发展目标,以红色文化、民宿文化爱好者群体为主要目标市场,建设了村史馆、游客接待中心、景区办公、沿河商铺及研学特训基地,配套建设了“花海迷宫”、“紫藤花园”、“海景房”等景观元素。打造由开发商投资建设、村民参与经营,集红色旅游、人文历史观光、数字农业、采摘餐饮、民宿居住等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2020年按照“新模式、新渠道、可复制、互动体验”的发展思路,建设占地200亩的四时共享田园,打造现代农业新业态,探索出乡村振兴新路径。

  依托革命文物开展红色传统教育

  烟台市牟平区博物馆,现辖雷神庙战斗遗址,是胶东地区著名的红色革命纪念地,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不断进行改陈更新,形成了图文并茂、声光电齐备的颇具规模的陈列,迈入了现代化展陈的行列。同时,创新导览方式,努力讲好雷神庙战斗这个红色故事。

  深挖雷神庙战斗英雄群体的生平事迹,建成胶东抗战第一枪群英馆,并整体移交烟台市牟平区博物馆,胶东抗战第一枪群英馆和雷神庙战斗遗址两处场馆形成一个展示雷神庙战斗精神的完整的闭环体系,全面、系统、生动地展示胶东早期共产党人的百年辉煌历程和伟大成就。牟平区博物馆组织专人搜集有关雷神庙战斗的各种资料,历经3年时间,搜集到理琪、林一山、张玉华等雷神庙战斗英雄的生前事迹和4000余件文物用于实物,认真进行研究,筹办了“雷神庙战斗基本陈列”和“雷神庙战斗群英馆基本陈列”两个相辅相成的展览,采用文物与景观、照片与影视、音乐与解说、参观与参与相结合的展示方式,深入挖掘雷神庙战斗的历史背景、战斗经过、伟大意义,充分利用实地、实景、实物,采取类似沉浸式体验的导览方式,再现了70多年前那场血与火战斗历史。

  2020年以来,牟平区博物馆全新打造了“红色流动博物馆”,对本地党史资料进行详细查阅,对历史遗迹进行实地勘察,探访本地党史方面的专家和知情人士,拜访革命前辈,深入挖掘近百年来各个历史时期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本着让红色资源在史实上保持“原味”、在情感上存留“真味”、在参观中增添“趣味”的原则,着力策划打造了一批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陈列展览,先后整理制作了《雷神庙战斗图片展》《牟平革命史图片展》《牟平英雄人物传》等红色革命题材的图片展览,利用“红色流动博物馆”的形式,将展览送进校园、送进社区、送进村庄,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宣传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真理,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红色博物馆”。

  自2020年年底开始,牟平区博物馆努力探索“互联网+”,依托雷神庙战斗遗址和馆藏革命文物、区内红色遗迹,推出“互联网+革命文物”展示,提升革命文物的传播方式,让革命文物从线下走向“云端”,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我们以牟平革命史为切入点,在博物馆微信公众号上开辟了一系列红色专题栏目,回顾牟平革命的峥嵘岁月,宣传牟平地方党组织的光辉历史,弘扬牟平英雄英烈的光辉事迹,彰显牟平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益。

  王文抗战旧址保护修缮工程公众开放日

  王文抗战旧址位于滨州市博兴县纯化镇东王文村内,旧址内的胡同形如数个相连的辘轳把,看似不通,实则巷巷相通,当地谓之“辘轳把胡同”,1940年3月,我军清河军区与500多日伪军在此激战一天一夜,最终取得胜利。2015年,省政府公布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原该处居住户数较多,后因时代变迁,大部分村民已经搬迁,部分房屋倒塌,轳辘把胡同范围逐渐缩小, 现还有30余户居民还在此居住,多数屋顶已改成红瓦覆顶。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当地争取文物保护资金,实施了王文抗战旧址保护维修工程。2021年7月27日,利用王文抗战旧址修缮工程现场,在纯化镇东王文村举行了王文抗战旧址保护修缮工程公众开放日活动。

  活动当天,当地村民、学生等200余人参加活动。首先,广大群众参观修缮工地现场,工作人员对王文抗战旧址总体情况做了现场汇报,并结合开展的党史教育进行现场教学为,向大家讲解当年王文战斗的历史。其次,施工单位总工程师现场讲解修缮的每个庭院情况,并向大家普及了20世纪30-40年代鲁北村居的建设布局以及建筑特点。

  为使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到群众中,当地将开展的“王文抗战旧址保护修缮工程公众开放日活动”与博兴革命史巡展活动有机结合,利用28块展板,现场讲解,让大家通过图文的形式了解博兴革命历史。真正让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把党史学习教育鲜活的内容送到群众的家门口。

  当地还举办了“庆祝建党100周年--走进革命老区”暑期研学活动,组织10-15岁学生100余人参观了王文抗战旧址,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未成年人的学习生活中,丰富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内容,引领他们从小树立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感。活动的举办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