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鱼水情深,宛如一首歌 ——记荣成院夼村“拥军船”先进事迹(下)

  □ 本报记者 彭辉 齐静

  60年间,五代拥军船走了多少趟,航程多少公里,能够计算出来;但军民之间发生了多少互帮互助的故事,却像大海中泛起的一朵朵浪花,数也数不清。

  院夼村老支书王巍岩谈起拥军船,说了这么一句:“我们村里老百姓拥军是自然而然、发自内心的,我们感觉平淡得不能再平淡,平常得不能再平常。”

  军民同心,鱼水情深,宛如平常一首歌。这首歌,时刻在耳边回响,低沉婉转又余音不断;这首歌,仿佛从心底流淌而出,朴素自然却动人心弦……

  “钥匙放在老地方,

  想吃啥就自己做”

  前段时间,在威海工作的任振岭的儿子结婚,院夼村村民王进考一家都赶去了婚礼现场。王进考说:“两大家子人热热闹闹聚了一场,大家都很高兴。”

  30年前,任振岭在苏山岛部队任连长,王进考是拥军船的一名船员,他们在船上相识。1990年6月,任振岭7个月大的孩子患上了肺炎,岛上医疗条件较差,拥军船把任振岭的孩子从岛上接下来,送到当时的石岛医院治疗。孩子白天在医院挂吊瓶,到了晚上,王进考夫妇就接到家中悉心照料。半个月后,孩子恢复了健康,任振岭家属要给王进考一家留笔钱,王进考说啥也不要。

  从此,两家人结下了长达30年的情谊。岛上生活条件差,孩子不适应,任振岭的家属就时常带孩子下岛住进王进考家里,少则三五天,多则十天半月,最多一次住了七十多天。有时下岛赶上王进考两口子在码头上忙,王进考喊上一句:“钥匙放在老地方,想吃啥就自己做。”

  任振岭一家的故事仅是院夼村拥军的一个缩影,岛上的战士下岛办事错过了饭点,王进考就把战士们领到家里吃饭。“一般是两三个,最多的一次来了十七个,大锅蒸包子,一锅蒸两层,蒸了好几锅。炕上一桌,地下一桌,院子里还有一桌。”王进考的妻子王进兰说,“俺愿意做饭,不怕麻烦,看战士们吃得香,俺心里也美滋滋的。”

  “没人会和亲人计较得失”

  原先战士下岛、家属上岛,赶上天晚了,就在村民家里吃住。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壮大,院夼村1988年设立了“军人接待站”,把最好的房间拿出来供军人军属住。

  村里制定了拥军优属“五优先”制度:军人就餐优先、住宿优先、用车优先、通信优先、优抚对象优先。几十年来,院夼村免费接待驻岛官兵、家属就餐住宿达10万人次。

  为改善驻岛官兵生活条件,这十几年,院夼村先后捐款捐物支援部队修缮营房,将苏山岛上300多平方米的养殖职工宿舍无偿转让给部队建设士官公寓,为每个房间配备了除湿机、电视、电脑等生活设施。“下岛就是家,上岛守国家”,这是一茬又一茬驻岛官兵共同的心声。

  “有人曾在院夼村村务会议上提出,院夼这么多年义务为苏山岛驻军提供运输服务,足够回报当年救命之恩,是不是今后应该把财力用在院夼村的事业上来,结果遭到了乡亲们的反对。”院夼村党委书记王国明说,几十年的亲密来往,早让院夼人与官兵们处出了亲人的感情,没人会和亲人计较得失。

  唱响军民鱼水情

  自1960年起航后,拥军船与其它渔船一同停靠在渔港码头,但码头泊位有限,有时拥军船靠港等待时间较长,十分不便。为了让岛上官兵来去自如,尽量少耽误时间,院夼村数次改建码头。1998年,院夼村在院夼西港修建了“拥军码头”。2009年,某军事训练在苏山岛海域进行,了解到原有的“拥军码头”不适合训练需要,院夼村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协助部队改造建成符合标准的新码头。2017年,考虑到现有码头不能满足军船靠泊需求,院夼村重新建设了“拥军码头”,加大了宽度、放缓了坡度,以便军船停靠。

  “不少新兵都是搭乘拥军船上岛,都要从船长那里听听拥军船的故事,逐渐感受到苏山岛与院夼村村民的双拥情感。”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某海防营海防十一连士官邵向伟说。只要下岛来到院夼村,驻岛官兵总会问问村里有没有要帮忙的地方,村里绿化、清洁也时常能看到驻岛官兵的身影。

  除了积极参与村里的公益活动,他们还将村民们的深情厚谊化为守岛动力。在60年建岛守岛过程中,苏山岛驻岛连队先后荣立集体三等功4次,二等功1次,14次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连队”。

  “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一曲传唱60年的老歌,新时代依然唱得响亮,这首歌一定还会继续传唱下去!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