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青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成立 让好的思政课直抵学生心灵

  9月19日,青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成立,8所大中小学成为联盟首批成员。

  联盟经青岛市委教育工委同意,由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起和主办,首批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联盟的学校包括:青岛职业技术学院、青岛九中、青岛实验高中、青岛实验初级中学、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青岛市同安路小学、青岛市鞍山二路小学。

...

  联盟的成立是青岛市大中小学思政课老师打通学段界限、形成合力、共谋发展的有益尝试。据介绍,联盟成立后,各成员单位将共同设立课题,相邻学段合力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或论文,并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端论坛。同时,还将探索推动大学生思政社团走进高中思政社团,促进不同学段学生间的沟通交流。

  现状

  高中生不爱选政治课

  思政课是培育青少年正确“三观”的灵魂课程。然而,在中小学课堂,它却享受不到与其重要性相匹配的待遇。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是小科,就可能成为被别的主科占用的课程。一名初中道德与法治老师告诉青岛日报记者,2020年起,道德与法治要求闭卷考,很多学校又重新重视起来了。

  2020年,山东省将实行“新高考”。在不久前的青岛高二“6选3”环节中,选择政治的学生并不多。六科中,青岛九中高二学生选择政治的人数倒数第一。青岛九中学生发展处副主任吕海平说:“选政治的学生少的原因有多种,学生觉得难,不感兴趣。而且成绩靠前的学生很少选政治。如何吸引孩子们提升学习思政的兴趣,是我们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高校的思政课堂,抬头率低、人到心未到是普遍现象。“配方”比较陈旧,“工艺”比较粗糙,“包装”不那么时尚,是高校思政课不受欢迎的主要原因。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王菁华说:“如今衡量一堂思政课的好坏,不仅要看到课率、抬头率,还要看点头率。”

  思政课,要讲好,的确很难。一边是成长在互联网时代、视野开阔的新新人类;一边是板起面孔、照本宣科的思政课老师,“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要用整个生命去呐喊,做精神力量、人生价值和生活态度的传递者,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不仅要‘有意义’,还要‘有意思’。”王菁华说。

  师资短缺,思政课质量难提升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然而,从小学到大学,思政教师的短缺制约着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

  记者了解到,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8人,要承担全校2万名学生的思政公共课教学任务,师生比接近1:526,远低于教育部要求的1:350,至少还缺少30名专职教师。在青岛九中和青岛实验高中,政治老师数量急需增加也是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小学,主科老师都短缺,更别提思政课了,这门课多由班主任、语文、数学教师兼任。

  王菁华说,每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应届博士毕业生不到1000人,仅山东高校思政老师就缺口800人。思政教师短缺是全国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思政教师的兼职化,客观上加剧思政课质量发展的滞后。一所小学的老师告诉记者,兼任教师通常执教2至3门学科、每周18课时以上,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改革。而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地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缺乏长期有效的进修渠道和培训机制。

  不同学段的思政教师缺少交流与沟通是现有思政教育不可忽视的问题。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华章琳说:“这导致对学生成长规律、认知规律与各学段思政课教学体系与教材体系没有深入细致研究,没有系统掌握不同学段思政课要求与教学方法的层次性与递进性。”

  探索

  一堂思政课,如何变得有趣又生动

  “道德与法治是一个人一生的课程。”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道德与法治教研组组长王淑芬说,避免思政理论的枯燥,增加生活性、趣味性和引领性,是摆在教育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教育的对象是人,好的思政课,必须要有“直抵人心”的力量。在如今青岛大中小学校,思政教育改革领域的新探索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其最终目的是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但人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从小学到大学,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让思政课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在青岛,大中小学各个学段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青岛市教育局重点开展并持续实施的“五个一”工程中,青岛市依托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打造了一系列德育课程一体化优秀成果,充分发挥学科教学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开发一系列红色教育地方教材,将党史理论与学生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提升青岛市学生对我党红色历史的全面认知;培育50余家以红色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的优秀中小学生社会课堂;通过开展中小学月度“红色讲堂”、读书节、社团文化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深入推进学生红色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8年4月,共青团青岛市委、青岛市教育局、青岛市少工委共同开启了青岛市青少年“红色大讲堂”,由革命后代、知名作家、教育家组成的“红色教育讲师团”奔赴校园,为孩子们讲述红色故事,重温革命历史。

  思政课必须有趣有活力,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青少年的参与度和获得感,让红色基因教育真正入脑入心。走出去,请进来,让思政课成为最具有创新活力的课堂,已经成为摆在教育界人士面前的重要课题。

  突破

  从“大中小一体化”破局 增强思政教育育人合力

  “从小学到大学,让思政课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就要对思政教育目标进行整体规划,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地推动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王菁华告诉记者。

  据了解,青岛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成立后,各成员单位将共同设立课题,相邻学段合力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或论文,并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端论坛。同时,还将探索推动大学生思政社团走进高中思政社团,促进不同学段学生间的沟通交流。

  王菁华说:“比如我们‘马院’的教授、博士可以到青岛九中的共产主义宣言学习小组讲课。此外,高校可以设置更多可供高中选政治的学生选择的专业,还可以为这些学生增加高考推免资格。”

  针对中小学阶段的思政课师资配比不足的问题,鞍山二路小学学生发展中心主任宋婷婷认为,应建立以专职为主、兼职补充的思政课程教师队伍,鼓励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充实进入。“可以邀请高校思政专家走进校园,组建联盟导师核心团队,通过‘以老带新,以专辅兼’的方法,更好地发挥传帮带效能、导航引领作用,提升中小学思政老师的专业性。”

  “办好思政课,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就要确立开门办思政的理念,不仅要整合各级各类学校师资力量,同时还要推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联动,协同多方资源为思政课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青岛市委教育工委思政德育处处长高桥说,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青岛成立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创新举措,要打破学段区隔,统筹好思政德育目标一致和内容梯度衔接的关系,积极探索教育主体的整体性和不同学段的教学规律,扎实推进青岛新时代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育改革创新,真正使思政课成为大中小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青岛日报记者 郭菁荔)

  青岛理工大学:牵手清华做活思政课

  青岛理工大学依托《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力提升青岛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的合作协议,每年定期向清华大学派驻老师去研修,派学生去交流,定期邀请清华大学教授学者来学院讲学,将课堂搬至室外,结合五四运动100周年开设专题研讨课、成立宣讲团“追寻红色初心、青诉‘习’言‘习’语”……青岛理工大学形式灵活多样的思政实践课堂,拓展了思政课的广度和深度。

  青岛实验高中:寄宿生收看《新闻联播》

  “兴趣—理解—认同—自信”,青岛实验高中遵循思政课教学规律,遵循学生思想发展规律,坚持知行合一,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共同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让学生在实践感悟中增强“四个自信”。作为寄宿制高中,学生每天准时收看《新闻联播》,让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校连续四年组织学生赴贵州研学,师生们把课堂搬进见证我党生死攸关转折的遵义会议会址,搬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高荡布依古寨,搬进坐落着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的“天眼”小镇……一路探寻我党艰苦卓绝奋斗的历史足迹,一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思政课引入生活主题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在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老师们注重在课堂教学中提炼“生活主题”,让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初中学习生活中的一缕春风,拂进每个学生的心中。学校用社会热点案例丰富课堂,在七年级开展《图文天下》活动,在八、九年级开展《新闻主播》活动,将模拟人大、模拟联合国等活动融入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感悟和践行。针对思辨性话题,学校开展一系列辩论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走向理性。在法律部分教学中,学校邀请检察院专家进校园,带领学生走进法院旁听,开设模拟法庭,有效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法治思维。

  青岛鞍山二路小学:全科全员全时育人

  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为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力促每一个孩子在“小圈子”里实现“大成长”,这是青岛鞍山二路小学开展思政教育的特色做法。学校注重用好课堂主渠道,力求“全科育人”,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建好活动主阵地,力求“全员育人”,以“健体节”“梦想节”“亲和节”等校本节日为载体,引导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唱好思源主旋律,力求“全时育人”,把教育过程还原为实践体验及成长过程,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博物馆研学、爱祖国爱家乡、特色街区”四大板块,培养学生“饮水思源”的情感意识。(青岛日报记者 王沐源)

  (稿件原载于2019年10月1日《青岛日报》第8版)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