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德州:课堂活了教师强了活动热了 思政课有知更有味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这意味着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也为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爱国主义教育在德州市如何得到贯彻落实?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如何做好精心引导和栽培?近日,记者走进德州市部分中小学课堂,了解学生们在思政课上的收获和体会,探寻教师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做法。

  课堂“活”起来

  “他是一位82岁高龄的老人,有着58年党龄,当了46年村干部、38年村支书;他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一辈子只修一条渠,克服艰难困苦,创造人间奇迹……”11月11日上午,在德州市第九中学8年级22班的课堂上,思政教师余薇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播放时代楷模黄大发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从其感人事迹中学习勇于奉献的牺牲精神,以及敢于担当的“挑山工”精神。

  观看完视频,学生杨童舒含着眼泪激动地说:“我特别钦佩老人的勇气和毅力,他花了36年带领村民用锄头开凿了一条9400米的生命渠,最终让村民喝上水,这是真正的时代英雄。与修渠相比,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不算什么,以后我更有信心去迎接挑战了。”

  为讲好这一课,余薇充分挖掘课本素材,设计的课件中,借助了课本探究与分享模块的案例,结合黄大发的感人事迹,分2个步骤达成教学目标:第1步鼓励学生结合案例,将自己的真实想法与同学分享,并思考怎样才是正确的选择。第2步小组合作,每组提出一个中学生面对的有关责任的“两难选择”真实案例,提出具体困惑,全组共同讨论并寻求解决方法。“课程中,引用不言代价与回报的黄大发案例,主要是引领学生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与回报,增强责任意识,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余薇认为,这些对学生的正面教育有利于生成课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政课不仅局限在课堂内,已经延伸到了课堂外。11月11日,太阳城学校3年级1班举行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同心竿”思政实践课。将学生们分成多个小组,每组7至10人,均用食指拖住竹竿,一起将竹竿举过最矮者的眉头,整个过程除了“下”和“停”两个字之外,任何人不许说话,团队只有配合默契,才能最终完成任务,旨在通过这样一场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这样的“活水”课堂,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和谐互动。德州市第九中学副校长孙德锡对此深有感触,在他看来,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丰富多彩的德育课程为载体的思政课,不再是空中楼阁,也不再为应试而生,而是可以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引导学生做出正确价值观选择的实用学科。

  一堂堂精彩的思政课是如何炼成的?近年来,德州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打造德州思政教育特色,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推进红色基因传承进校园,将传承优秀文化遗产转化为教学资源,实现了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真实情景感染学生、浸润心灵。

  此外,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改革,制定出台《德州市中小学生德育综合改革行动计划(2015—2020年)》,大力推动全市思政教育教学的创新。发挥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的育人价值,组织编写并印发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三观”及传承廉洁家风为主题的《廉洁家风伴成长》的地方教材,充分利用校本教材,强化优秀传统文化,落实意识形态主体责任。

  眼下,德州的思政课堂不再照本宣科、不囿于理论,从讲道理变成讲故事,把天边事变成身边事。散发着亲和力的思政课,已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通过鲜活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真心喜爱、深感受用,使思政课堂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

  教师“强”起来

  10月29日,在德州市陵城区临齐街道明德小学报告厅,全市小学道德与法治授课能力培训研讨活动举行,来自各县市区(市、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和骨干教师460余人参加。他们齐聚一堂,为思政学科的教学与发展说疑惑、寻方向、找差距、提问题。

  今年以来,类似这样的思政学科培训及研讨活动,在初中和高中也已举办多次。

  来自德州市第九中学的青年教师李培培,是初中思政学科培训及研讨活动的受益人之一。今年7月11日,她参加了德州思政教研室组织的部编版9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活动。李培培举例,培训中关于课题《建设美丽中国》的解读,思政名师王恒富引用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案例材料,既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又紧扣当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她说,这样的教学形式新颖、案例生动,与当下热点契合,对自己触动很大。“这启示我们思政教师除了深入挖掘教材外,也需关注时政热点,拓展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李培培说。因此,她在实际教学中也借鉴此方法,并将课堂教学的案例材料,进一步延伸至暑期特色作业中,借助小组探究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真正把知识教给学生、教好学生。

  从2017年至今,李培培已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新手,成长为初具教学风格的青年教师。“刚开始入职时,我没有个人教学风格,课堂相对枯燥,现在不仅形成了个人教学特色,教学方法也日益成熟,这一切都要感谢德州市思政教研室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李培培说。

  乐陵市开元中学教师李丽也是思政学科培训的受益者。作为德州市名师建设工程的第一批思政名师之一,教学上她摒弃枯燥,利用学生生活经验,让教学走近学生。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妙语连珠,金句不断,能发现自身经验与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李丽眼中,适应新课标新教材,思政教师在教学中就不能墨守陈规,不仅成为教材的执行者,更要成为教材的建设者。“当下的思政课有了全新打开方式,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思政教师,要改变以往的填鸭、说教和划重点方式,综合运用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法,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让教学走向高效。”李丽说。“没有教不好的课程,只有讲不好课的教师。”德州市教科院院长陈吉广介绍,为抓住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这个牛鼻子,让所有思政教师都挑起“思政担”,德州建立健全有重点、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培养体系,聘请思政课知名教授、专家进行专项专题培训,开阔思政教师视野,提升思政教师境界。

  此外,德州市还组织全市思政教师分批次、分学段到烟台名校进行跟岗实训,“结对拜师”接受名师手把手指导,提升思政教师素质。积极开展全市思政优质课大赛、市教学能手评选、定期教学视导等活动,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和思政教师创新教学提供强力支撑。

  目前,德州思政学科骨干教师的培养,已纳入德州市名师建设工程,推出了一批全市知名思政学科教师,培养造就了一支德才兼备的骨干教师团队,激励和带动着思政教师队伍的全面进步。

  活动“热”起来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3月15日,随着熟悉的旋律响起,德开小学的300余名师生,将一面面五星红旗缓缓举起,跟随旋律放声歌唱,抒发自己的拳拳爱国之心,将美好定格在菁菁校园中。

  今年3月起,德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德州日报社、省网媒集团德州分公司共同主办“校园快闪唱响德州”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活动,旨在用青少年乐于接受的时尚形式上一堂特殊的思政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一场精彩的快闪活动,也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5个月的时间里,德州35所学校参与活动,万千师生共诉对祖国的无限热忱,表达着青少年当自强的决心,彰显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担当自觉。“快闪活动具有喜闻乐见、形式新颖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可度、满意度和参与度,在最大程度上调动了思政课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改往日‘学生写、老师看’的传统作业模式,对于师生双方来说,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德开小学校长孟杰说。

  思政课的课堂不仅在学校,也在社区、博物馆、纪念馆。今年国庆节前夕,禹城市莒镇中学9年级的学生们,在思政教师王洪忠的带领下,来到王克寇烈士陵园,向烈士纪念碑鞠躬祭奠、敬献鲜花,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通过情景式、互动式思政课,让红色教育有滋有味、有思有悟。

  不仅如此,为开好思政课,德州还组织开展教育阅读、首届家庭教育学校、师德师道成长等活动,推动形成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一体化育人机制。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开展“德州最美教师”和“德州教育世家”评选,引导教师既做“经师”,又做“人师”。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体现了溶盐入汤、润物无声的效果。目前,德州已逐步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的新格局。“把课程上出‘思政味’,让老师挑起‘思政担’,从以往单纯的思政课教育转变为覆盖各学科、各课程体系的大思政和大德育,将‘课堂教学’提升为‘全课程育人’,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正是我们未来的努力方向。”陈吉广说。

  (稿件原载于2019年11月15日《德州日报·德周刊》A1版)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