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县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荣成模式”

 

  荣成市王连街道东岛刘家村利民服务社开业。马军峰/摄

  2012年,荣成市坚持党政引领、社会共建,在山东省率先启动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扎实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信用体系建设在持续深化提升中保持县域领先。2018年1月,荣成市成功入围全国首批12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5月获批全国守信激励创新工作试点市,综合信用指数连续24个月位居全国县级市首位。

  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荣成市既注重系统推进、顶层设计,又注重全面覆盖、文化养成,实实在在抓出了成效,抓出了成果。截至目前,荣成市已为全市60多万本地居民、19万外来人口、4.9万个体工商户、1.9万家企业、122个部门单位、1420多个村居和社会组织建立“信用档案”,征集信用信息2330多万条。荣成市还将每年3月确定为“信用宣传月”,在媒体开设“信用荣成”专栏,在城区、镇区等设立100多个诚信广场,表彰诚信示范户、诚信示范企业、诚信示范村居等诚信典型5万多个,营造了全社会知信、守信、用信的良好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在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荣成市既准确把握共建共治共享内涵,把上级精神不打折扣落实落地,又坚持因地制宜,做好与本地实际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荣成特色的信用建设之路。

  把信用建设融入党政管理,成为深化效能提速的新抓手。坚持以党政公信引领社会诚信,以党风政风改善带动社会风气转变。在党政机关管理上,出台了《荣成市政务诚信管理评价办法》,倒逼各单位转变工作作风、深化效能提速。在对国家公务人员管理上,依托荣成市社会信用管理系统建立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务人员信用档案,并在党员干部和“两代表一委员”中强化信用结果运用。

  把信用体系融入行政审批改革,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新载体。将信用建设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突破口,做到三个凡是:凡是市级出台的政策性文件,全部注明适用的信用要求;凡是企业和个人提交的审批事项,都要签订信用承诺书;凡是资金扶持、项目申报、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等公共资源分配活动,优先考虑诚信度高的企业和个人。相比2012年,荣成市行政审批事项减少51%,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办件时限比法定时限缩短91%,被评为全省投资环境最佳县市。

  把信用建设融入市场监管,成为规范行业秩序的新途径。坚持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不仅在国家要求的生产、流通、工程建设等40多个行业领域实现全覆盖,还结合荣成特点,将海洋渔业、冷链物流、休闲农业等具有地方特色行业纳入信用监管,推行分级分类管理,构建“信用+”的协同监管新模式。荣成市还实施市场主体“信用阳光化工程”,开发了市场主体监管系统,为每个市场主体自动生成一个信用二维码,让隐性信息显性化。

  把信用建设融入农村社会治理,成为夯实基层基础的新支撑。荣成市从2015年开始推动信用建设向农村延伸,并出台了农村居民信用管理办法,将其作为有力抓手,融于乡村治理全过程。截至目前,共征集农村信用信息20.9万条,负面信息由开始的接近10%下降到现在的1%,农村风气越来越好,以“信用+”为核心的乡村治理机制已经形成。

  把信用建设融入社区服务,成为文明常态创建的新突破。围绕解决社区治理实际问题,结合社区居民公约,荣成市出台了城市社区信用管理实施办法,组建了“网格支部书记+网格长+楼长”为主构成的“信息采集队”和由“优秀党员+居民代表”为主构成的“信用评审团”的两支信用队伍,月均信用信息量超过万条以上。

  把信用建设融入民生事业建设,成为提高群众获得感的新来源。积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海贝分·荣成”的社会化应用,把信用激励贯穿到市民生活、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目前,54个部门在能够优先办理、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免交押金等多个领域推出了“信易贷”“信易游”“信易医”等12大类195项守信激励产品。如今在荣成,“信用有价”的导向逐渐形成,广大市民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信用状况,越来越想获得更多的信用“加”。(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 黄春晖 记者 殷晓旭)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