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坚定不移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阵地 ——山东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建所40周年掠影

  

   

  

  哲学研究所是山东社会科学院成立最早的三大研究所之一,其前身是1978年3月成立的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哲学研究室。哲学研究所历任所长为钱仲宜、王文英、韩民青和郝立忠。建所以来,哲学研究所40年如一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主攻方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人类学、哲学形态学、中西哲学比较等方面进行了独具特色的研究,涌现出王文英、韩民青、王连法、王培智、孟庆仁、王荣栓、冯天策、郝立忠等一批知名的专家学者。

  回顾哲学研究所40年的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哲学研究所的创建期,时间是1978年3月—1980年12月,接近3年的时间。时任所长钱仲宜(1979年5月,任原山东社会科学研究所哲学研究室主任)。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三大任务:

  一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完成从哲学研究室到哲学研究所的蜕变。1978年3月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所的哲学研究室正式成立,当年,王文英、鮑少云、曹维源、王连法、陈远等同志调入哲学研究室。1980年12月19日,山东省社会科学研究所改称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室改称哲学研究所。这一年,科研人员队伍有了很大扩充,王荣栓、林辉基、王培智、孟庆仁、于首奎、刘宗贤、谢详皓、赵宗正、王其俊、陈启智、彭立荣等同志调入哲学研究所,全所由建所之初的7名成员扩大到18名,迅速形成了较强的研究队伍。这些同志大多数都成了哲学研究所以及后来成立的社会学研究所和儒学研究所的科研骨干。所内设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中国哲学史三个研究室。

  二是牵头组织,完成山东省哲学学会的恢复与发展工作。哲学研究室自成立之初,就自觉充当山东省哲学界带头兵,积极开展山东省哲学学会的恢复工作,并把真理标准大讨论作为学会学术研讨的主题。在搞好山东省哲学学会工作的同时,也推动了全省和本所的哲学研究工作。

  三是紧盯学术前沿,坚持科研创新。建所之初,全所同志就坚持全国性视野,紧盯学术前沿,把“创新”作为自己的使命。全所同志在参与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创新。1979年,建所伊始,王文英、王连法、韩民青就分别围绕“实践标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物质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撰写文章发表,标志着全所科研工作的正式展开。1980年王文英、王连法、韩民青、陈远、曹维源等同志在《东岳论丛》《红旗杂志》《贵州社会科学》《齐鲁学刊》等刊物公开发表7篇论文,标志着哲学研究所的科研工作步入正轨。

  第二个阶段,1981年1月—1989年5月,8年多的时间,时任所长王文英(1981年5月18日任哲学所所长)。这一时期是哲学研究所进行机构和人员大调整,并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全所主攻方向的时期。

  1981年5月11日,山东省编制委员会对山东社科院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作出批复,哲学研究所控制人数18人。1982年,周正三、燕宏远调入哲学研究所。1984年,涂可国调入哲学研究所。1984年3月社会学研究所正式成立,周正三、王训礼、彭立荣三同志作为骨干力量由哲学研究所调入该所。1986年,秦东晓调入哲学研究所。1987年,张凤莲调入哲学研究所,林辉基调离哲学研究所。1988年,李琥调入哲学研究所。1986年2月,中国哲学史研究室从哲学研究所内分出,以该研究室为基础成立了儒学研究所,赵宗正、于首奎、谢详皓、王其俊、刘宗贤、陈启智等同志作为骨干调入儒学研究所。与此同时,哲学研究所对学科设置进行调整,整合学术力量,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室合并成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室,进一步明确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全所主攻方向,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科优势。

  这一时期,哲学研究所出版专著10部,发表论文147篇。其中,王文英、韩民青、陈远、曹维源、孟庆仁、王培智、王连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燕宏远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赵宗正、于首奎、刘宗贤等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反响。此外,在科研成果获奖方面,孟庆仁的论文《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和动因》,发表于《哲学研究》1987年第5期,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85-1987年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刘蔚华、赵宗正主编的《山东古代思想家》1985年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83-1985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至此,哲学研究所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第三个阶段,从1989年6月—2001年12月,大约11年半的时间,时任所长韩民青(1989年5月,被任命为哲学研究所所长),所资料员邹卉萍,行政秘书褚玉兰。这一时期是哲学研究所强劲发展的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哲学人类学研究齐头并进的时期。其中,韩民青的哲学人类学研究尤为突出。

  这一时期,在学科建设上,1993年5月,哲学研究所成立文化发展研究室。1997年7月,哲学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被评为院十大重点学科。在研究成果上,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如王文英、燕宏远、林辉基、孟庆仁主编的《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评传》(1—4卷),王连法的专著《政治哲学》和《哲学新形态》,孟庆仁的专著《科学世界观的历程》《现代唯物史纲要》《历史辩证法和现代社会主义实践》和《周恩来:思想与实践》,王荣栓的专著《哲学原理新论》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二是以韩民青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如韩民青的专著《文化论》《现代思维方法学》《文化的历程》(三卷)《存在进化论》《现实:人的世界》《物质进化论的人本哲学》《当代哲学人类学》(四卷)《哲学人类学》,王连法的专著《哲学·艺术与社会》,涂可国的专著《社会哲学》,也都是这一时期的成果。在科研成果获奖方面,总计有11项科研成果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3项,二等2项,三等6项)。

  第四个阶段,2001—2007年,大约7年多的时间,是哲学研究所发展的鼎盛时期。时任所长郝立忠(2001年12月,竞聘为哲学研究所所长),资料员徐红利。这一时期,哲学研究所进一步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学科地位,在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与此同时,一些研究人员继续开展哲学人类学研究。

  这一时期,哲学研究所研究队伍齐整,在涂可国研究员调离(2003年)的情况下,在岗的研究员仍然达到了创纪录的7人(郝立忠、孟庆仁、王荣栓、冯天策、刘良海、张凤莲、谭德贵),研究力量强大,研究成果丰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研究方面,有郝立忠的专著《作为哲学形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和《理论与实际统一的马克思》,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与实践》,孟庆仁的专著《现代唯物史观大纲》,王荣栓的专著《重读马克思》;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方面,有冯天策的专著《宗教论》,刘良海的专著《网络文化论纲》,张凤莲的专著《民族论》;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面,有刘良海的专著《文化人类学》和张凤莲主编的《体质人类学》。此外,王荣栓的专著《技术创新方法论》《逻辑思维和科学创新》,谭德贵的专著《多维文化视野下的周易》,也在这一时期出版。与此同时,7年间,哲学研究所在本专业最高刊物《哲学研究》发表论文6篇,在《人民日报》发表论文2篇,大部分研究员都先后在《哲学研究》发表过文章。

  这一时期,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申报方面也取得了突破。2005年度,冯天策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当代中国主流信仰的情感变迁及价值研究”得以立项;2006年度,郝立忠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研究”得以立项,刘良海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网络交往及其双重社会影响研究”得以立项。彻底改变了此前只有燕宏远1人成功申请过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的尴尬局面。在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方面,2004年,郝立忠和孟庆仁一举囊括了哲学社会人口组的总共2项一等奖(郝立忠发表于《哲学研究》的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问题与出路》、孟庆仁的专著《现代唯物史观大纲》,分获该组论文和专著一等奖),就是这一时期哲学研究所繁荣昌盛的最好证明。此外,这一时期哲学研究所还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第五个阶段,从2007年至今,约11年的时间,所长郝立忠,资料员梁敏。这一时期是哲学研究所由鼎盛到衰弱再到恢复发展的时期。大体可以划分为两个区间:

  第一个区间是2007—2014年,大约7年的时间,哲学研究所由盛转衰。哲学研究所的由盛转衰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2004年1月中发〔2004〕3号文颁布,这本是一个全面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文件,文件自始至终都在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但社会科学界一些人却对其进行了片面理解,把文件第五条在“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应主要围绕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有条件的可开展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基础理论研究”,曲解成地方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只能开展应用对策研究,造成了地方社会科学院普遍轻视基础理论研究的情况。另一方面,尽管文件中专门拿出第四条讲“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是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但山东社科院哲学研究所这个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为主攻方向并且在国内学术界占据重要位置的研究所,竟然也同其他基础理论研究所一起受到了严重冲击,人员只减不增,科研缺乏支持,极大地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再加上从2007年开始,哲学研究所经历了王荣栓、孟庆仁、冯天策三位研究员退休,以及张凤莲、谭德贵、刘良海3位研究员和王留昌、吴瑞敏、孔祥润3位青年科研人员的先后调离,哲学研究所最困难的时期只剩下7名科研人员,只有1名研究员。

  第二个区间是2015年至今,哲学研究所逐步恢复发展。2015年山东社科院实施创新工程,哲学研究所也积极适应院创新工程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组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科研创新团队,哲学研究所进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并开始逐年引进人才。由于创新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科研条件,青年科研人员流失的现象至今再未出现。副研究员张松,从事海德格尔和鲁迅研究,在《人文杂志》《东岳论丛》《山东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副研究员颜景高,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化哲学研究,出版专著《历史转折的文化探析》,承担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在《天津社会科学》《东岳论丛》《山东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6篇,其中2篇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获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副研究员李明,从事儒教与外来信仰儒教化研究,出版专著《印光“因果正信”居士观研究》,在《孔子研究》《东岳论丛》《东南学术》《学术界》《中国宗教》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承担省社科基金课题1项;副研究员王善英,从事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出版专著《理性化与人类生存境况——韦伯理性化思想研究》,承担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2项,在《贵州社会科学》《新疆社会科学》《东岳论丛》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一些近年引进的青年博士也崭露头角:张培培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和《浙江社会科学》发表论文;尚文华来所一年,在出版专著《希望与绝对——康德宗教哲学研究的思想史意义》的同时,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自然辩证法研究》和《学术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张虎来所一年,除了在《伦理学研究》发表论文以外,还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当代西方道德和政治哲学视域中的残疾问题研究”,得以立项。另两名北京大学毕业的博士陈冀和高飞,分别从事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本功扎实,肯于钻研,假以时日,进步可期。这些都是非常令人可喜的现象,标志着哲学研究所后继有人。

  总体看来,这一时期,尽管经过诸多曲折,但哲学研究所在岗的同志仍然坚守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阵地,在始终突出哲学基本理论研究这一科研主攻方向的同时,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对经济社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主持完成了一大批与现实结合紧密的重大课题,在哲学基本理论研究、服务社会两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郝立忠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当代中国社会管理研究”和“哲学形态学研究”、冯天策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当代中国主流信仰的情感变迁及价值研究”、刘良海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网络交往及其双重社会影响”,都顺利通过鉴定并公开出版。郝立忠的专著《走出彷徨——马克思教你科学独立思考》,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哲学形态学》和《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化》正在等待出版。此外,这一时期,在学术活动方面,主办全国性学术研讨会3次。在科研成果获奖方面,共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回顾哲学研究所40年的发展历程,共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自始至终坚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阵地。哲学研究所自创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作为重点研究方向,高起点、严要求,坚持全国性视野、全国性要求,追求全国性水平、全国性成果,在1978年成立伊始就积极参与了国内学术界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早在1979年5月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专著)列入院课题研究计划。1997年以后,哲学研究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一直是山东社科院的重点学科和本所的主攻方向,产生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专家,取得了大量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使小小的哲学研究所一直能够在全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自始至终坚持基础理论创新不动摇。哲学研究所把基础理论创新放在第一位,提倡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的治学精神,把新学科、新领域、新观点作为研究的重中之重,尤其重视学术专著的撰写和出版,形成了高标准、严要求的优良学术风气,为哲学研究所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40年来,哲学研究所共出版专著100多部,发表论文1000多篇,其中不乏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

  三是自始至终坚持科研工作的全国性视野。作为专职科研机构,不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对策研究,都必须高起点、严要求。科研就是创新,科研成果既不能与他人重复,也不能与自己重复。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项科研成果都必须具有创新之处,要么是研究新学科、新领域,要么是有新观点,最次也要有新方法或新的表述,那些用一个相同的观点写无数篇文章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建所40年来,哲学研究所的历代同仁始终坚持立足全国、面向世界选择科研选题,始终牢牢把握学术前沿,这是哲学研究所能够在国内学术界占据一席之地的根本所在。

  目前,哲学研究所现有人员11人,其中科研人员10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院重点学科。科研人员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5人,博士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现任所长郝立忠。在今后的岁月里,哲学研究所全体同仁必将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弘扬哲学研究所的优良传统,坚持基础理论创新不动摇,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运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等问题的研究,努力把哲学研究所打造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坚强阵地。

  (作者为山东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