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山东省第三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部分获奖成果推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作为全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高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不断完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为人民做学问为中心、以定性和定量评价为手段、以高考管理监督模式为保障、以公众普遍高度认可为支撑的评价体系,在实践中取得很好成效,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导向作用。

  山东省第三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原发刊和出版社层次普遍较高,具有较强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学科“鲁味”特色明显,学界反响大、社会效益突出,很多观点具有重要咨政参考价值和启发借鉴意义。为切实加大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宣传和转化力度,提高优秀成果和人才的学术影响和实践价值,自即日起开辟专版,从省第三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选取部分代表性强、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的成果进行推介。

  市场分割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实现机制与经验辨识

付强:山东大学经济学博士

  “斯密—杨格定理”表明市场规模的扩大会通过促进分工来实现经济增长,这意味着市场分割的出现将会限制市场和分工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但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增长正是在一个分割普遍存在的市场中实现的。这似乎与“斯密—杨格定理”所揭示的经济原则相违背:为什么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体中,分割会持续存在?基于此,作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无论是“分”还是“合”,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当特定条件满足时,分割也能够促进经济增长。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学界对于分割促进增长的条件还知之甚少。该文尝试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来推进该领域的研究。

  市场规模的扩大将不同的区域市场联结在一起从而促进了总体经济增长,相反,市场分割将总体的市场分割为不同的区域市场,因此其如果能促进经济增长,也只能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区域经济增长正是分权后中国地方政府追求的核心目标之一。所以,在对分割影响增长的理论分析中,首先需要将经济增长区分为区域经济增长和总体经济增长,这也意味着简单地将区域经济增长加总为总体经济增长的传统增长模型不再适用,因为两种增长之间很可能是矛盾的。考虑到地方政府在产业发展和市场分割中的关键地位,该文在引入产品差异化厂商的基础上使用寡占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当厂商具有线性成本函数和线性需求函数时,无论其进行产量竞争还是价格竞争,分割都能基于较高的产业同构程度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产量竞争的情况下,分割一般不利于总体经济增长,而在价格竞争的情况下分割能在有限的区间内促进总体经济增长。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产业同构程度越高,分割对总体增长的阻碍作用越不显著。

  根据理论分析,不同条件下的市场分割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截然不同,因此必须要采用一种全新的方法以区分不同条件下的市场分割,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文将“生产法”和“价格法”有机结合以得到更加科学的市场分割样本,并通过面板数据变系数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发现,每个省至少拥有一个产业替代程度较高的竞争对手,由此造成的市场分割较为稳定且可能与腐败密切相关,并且市场分割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将以产业同构为媒介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开放程度和经济周期。因此,降低区域间产业同构是消除分割,实现市场一体化的唯一有效途径。

  综上,如果专业化与市场一体化相辅相成,那么产业同构与市场分割也将如影相随,并且两者都指向了经济增长的共同目标。正所谓分有分利,合有合利。遗憾的是,传统的经济学仅仅关注“合之利”,而忽略了“分之利”。该文的研究则表明“分亦有利”,但是“分之利”仅在局部,要想实现全局之利,消除市场分割势在必行。这也启示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将“合”与“分”的研究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全面理解国家统一与分裂背后的经济动因,从而为人类“大同”目标的最终实现贡献应有的力量。

  人民币国际化研究:程度测算与影响因素分析

彭红枫:金融学博士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露出了以美元为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世界各国纷纷呼吁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促进国际货币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人民币国际化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研究人民币国际化首先要求厘清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起点,准确认识和把握人民币国际化的动态变化过程。然而,由于目前人民币行使国际货币三大职能的情况极不平衡,导致对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测算面临极大的困难,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极为匮乏。基于此,该研究在对人民币国际化研究已有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从国际货币的三大职能出发,以美元、欧元、英镑、日元、澳元、加元、瑞郎、人民币为研究对象,选取一系列体现货币国际化使用程度的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衡量货币国际化程度的综合指数。为了反映货币在国际市场中的真实地位,区分经济基本面因素和政策制度等结构性因素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该研究构建了货币国际化总量指数(TCII),并将其分解为货币国际化绝对程度指数(ACII)和相对程度指数(RCII),分别表示由经济基本面因素决定的货币在全球市场所占的绝对份额和由结构性因素决定的相对份额。

  一、主要内容

  该研究利用1999年至2014年的季度数据进行分析,指数的测算结果表明,无论是从总量水平还是相对水平来看,美元和欧元始终是全球市场上最重要的两种货币,其国际地位难以撼动;人民币TCII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但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人民币RCII始终为负,表明中国在政策制度和金融体系等方面的不足阻碍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尽管近年来中国的结构性因素正在改善,但改善的幅度相对于经济基本面的扩张还远远不够。根据测算得到八种货币的指数结果,该研究通过面板数据回归对货币国际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和贸易规模、币值稳定性等基本面因素是影响TCII的关键,RCII主要受到资本账户开放度、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政治稳定性和军事实力等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该研究利用Bootstrap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分析了货币国际化指数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巨大的贸易规模有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但金融市场发展不足制约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因此,现阶段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在于完善我国的制度体系和金融市场等结构性因素建设。

  二、学术价值及社会价值

  该研究通过构建货币国际化指数来测算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并分析了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方面,构建人民币国际化综合指数能直观、动态地反映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展现市场对人民币的真实接受程度,为学术界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实用的量化分析指标。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测算有助于政府部门掌握人民币国际化的动态变化过程,认清人民币与其他主要国际货币之间的差距,判断人民币国际化现状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进而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内在影响因素,有助于政府部门分析检讨政策或制度安排中的不足,评判人民币国际化推动措施的有效性,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或制定宏观经济政策。

  该成果于2018年获得第四届刘诗白经济学奖。

  遗产动机与财富效应的权衡:以房养老可行吗?

陈健:山东建筑大学商学院教授

  一、主要内容

  “以房养老”是发达国家主要的养老途径之一,而在我国却遭遇了较大的阻力。究其原因,尤为关键的是来自于传统遗产观念的现实压力,但遗产观念影响“以房养老”的过程及具体影响程度,还相对缺乏严密而统一的系统论证。该文引入遗产的时变特性,拓展了生命周期理论模型,从理论上证明了遗产动机的存在会抑制住房财富效应的发挥,进而阻碍了“以房养老”的展开。同时,基于我国城市层面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基本证实了理论模型的推论。具体说来:第一,老人通常要比年轻人具有更高的住房财富效应,即随着住房价格的上涨,老人消费更多。第二,考虑遗产动机时,老人的住房财富效应相比无遗产动机时,会降低很多。特别是当主要针对家庭有房人群时,其几乎降低了一半。从这点看来,“以房养老”之所以受到局限,主要是由于传统的遗产观念对住房财富效应的发挥起到了抑制作用。因此采取渐进式的“以房养老”模式、适当试点开征遗产税、稳定住房市场等将有助于“以房养老”的实现。

  综述以往的研究,尽管部分文献已经指出了代际差别会导致年龄不同的人群的住房财富效应发生变化,但是实证结论存有很大的争议,而且基于我国的经验数据进行实证的文章也非常稀少。在以往的研究中,尽管有的文献利用标准的生命周期模型进行了推理,但是,大多数模型未考虑遗产动机(如Calcagno et al.,2009等的模型),即使部分文献如Skinner(1989)等提到了遗产动机,却没有就此详细展开,没有详细地对不同年龄段对应的财富效应进行理论分析,而且关于遗产动机的相关研究结论也存在较大争议。此外,这些文献所采用的遗产动机,没有将预防性储蓄等纳入遗产动机的作用方式中,忽视了遗产的时变性,结论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该文将赋予时变特性的遗产,引入效用函数中,拓展了生命周期理论模型,详细论证了遗产动机影响“以房养老”的作用机理,同时,基于我国城市层面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遗产动机确实对老人的住房财富效应产生了很大的抑制作用,从而弱化了老人参与“以房养老”的积极性和动力。

  二、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该文在效用函数中引入赋予时变特征的遗产,基于跨期消费模型进行拓展,得出不同年龄人群对应住房财富效应的变化规律,探究了遗产动机作用下住房财富效应的发挥机制,直接论证了遗产动机影响“以房养老”的理论机理。而引入赋予时变特征的遗产,使得该文构建的理论模型解释力更具普遍性。该文研究为从遗产动机视角思考“以房养老”问题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基于我国城市层面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基本上证实了传统的遗产观念确实会对“以房养老”产生抑制作用。因此,对于“以房养老”,该文建议:第一,采取渐进式的“以房养老”模式,逐步引导传统观念改变。“以房养老”推广过程可以先从无子女、有房产的老人开始推广,再逐渐过渡到普通的老人,或者采取租房养老和换房养老等,待时机成熟再全面开展真正的“以房养老”模式,同时大力完善养老服务市场。第二,适当时期可在部分城市试点开征遗产税。第三,着力稳定房价预期,避免房价的过度波动。采取合理有效的政策组合,稳定住房市场,对于住房财富效应的发挥尤其重要。特别是给予参与主体一个相对清晰、稳定、连贯的政策预期,尽量避免房价的过度波动,从而真正有助于“以房养老”的实现。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