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山东省第三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部分获奖成果推介(五)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作为全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高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不断完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为人民做学问为中心、以定性和定量评价为手段、以高考管理监督模式为保障、以公众普遍高度认可为支撑的评价体系,在实践中取得很好成效,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导向作用。

  山东省第三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原发刊和出版社层次普遍较高,具有较强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学科“鲁味”特色明显,学界反响大、社会效益突出,很多观点具有重要咨政参考价值和启发借鉴意义。为切实加大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宣传和转化力度,提高优秀成果和人才的学术影响和实践价值,自即日起开辟专版,从省第三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选取部分代表性强、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的成果进行推介。

  

  刘恩允 临沂大学发展规划处(政策研究室)处长(主任),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山东省重点学科首席专家、山东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中国高教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项、山东省软科学项目1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编教材1部。

  学术主导、分类驱动、协同推进——我国大学院系治理机制探究

  刘恩允 周川

  一、主要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完善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大学治理结构。随着大学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提高和内部二级办学的需求,大学治理的重心逐渐下移,国内有的大学甚至明确提出“学院办大学”“院办校”的治理理念。可见,院系治理逐渐成为现代大学治理的核心所在。作为大学二级机构的学院(或系),是大学社会职能的直接承担者,是大学各项职能性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因此,需要探索基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自下而上”的改革,形成改革的倒逼机制,以促进“现代大学制度”的真正建立,进而推动整个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现有的院系管理模式显然还存在体制和机制上的缺陷和弊端;需要坚持“治理”理念,遵循利益相关者原则,推进“学术主导”“分类驱动”和“协同推进”三种治理机制的变革。

  1.大学院系治理的学术主导机制

  一是坚持大学院系发展定位的学术性导向。二是坚持院系权力配置的学术性内生机理:院系在权力结构配置上应依据“使命—功能—结构”的学术性内生机理,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以学科和专业为载体,实现由“自外向内”向“自内而外”的转变。三是坚持院系治理改革的学术性驱动力,尤其注重文化对院系治理驱动组合力的生成机理所具有的解释和推动作用。

  2.大学院系治理的分类驱动机制

  第一种是学科型院系治理结构:教授委员会集体决策下的院长负责制,强化学术权力为主,其他权力为辅的权力配置机制。第二种是综合型院系治理结构:党政联席会议决策下的院长负责制,权力之间相互制衡和相互支撑的要求度较高,在院系治理改革中应避免行政权力的过度影响,充分发挥学术权力的作用。第三种是专业型院系治理结构:学院董事会制度下的院长书记分工负责制。该类院系的治理要求各种权力相互交织,但又必须边界清晰、职责分明。

  3.大学院系治理的协同推进机制

  第一要培育院系治理基本精神:培育协同创新、民主协商和公共参与意识。第二要构建外部治理支撑体系:一是构建大学教学和科研组织系统的协同治理结构。二是构建大学行政、党政组织系统协同治理结构。第三要预防改革异化驱动力量:一是预防改革的形式思维,二是预防改革的单边思维,三是预防改革的表象思维,四是预防改革的机械思维。

  二、创新之处和成果价值

  1.在论文的立意方面,试图突破“现代大学制度—现代学院制度”的“自上而下”的思维模式,探索基于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自下而上”的改革倒逼机制,培育二级学院发展的自主性、主体性和主动性,使之成为大学内涵提升的主阵地。

  2.在论文的内容方面,基于“使命—功能—结构”权力配置思路,提出不同类型的院系可根据各自的职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构建出不同形式的权力组合模式,三种类型院系治理模式体现了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

  3.在论文的观点方面,三种类型院系治理模式的提出,以及院系的划分标准等观点,借鉴了大学治理模式,但又进行了创新性思考,因此这些观点也是首次提出,有一定的学术探索和借鉴意义。

  该论文为大学内部治理模式的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对院系治理机制的研究形成了探索性、创新性的观点,为大学优化二级学院治理提供了重要启示。论文发表之后获得较好的社会反响,得到相关刊物和媒体的普遍关注。

  

  张述存 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兼任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省区域发展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政策专家库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行政管理学会会长等职,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山东省社会科学名家、齐鲁文化名家、中国智库创新人才领军人物。研究领域涉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长期聚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应用对策研究。

  关于我省城乡医疗资源整合运行情况的调研报告

  张述存

  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可及、惠及全人群、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是实现共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城乡医疗资源整合、强化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保障,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调查报告在深入调研我省及有关兄弟省市城乡医疗资源整合运行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我省城乡医疗资源整合运行的主要模式,分析了面临的问题,归纳了兄弟省市的主要做法,提出了创新城乡医疗资源整合运行模式的建议。调研报告呈送省委、省政府后,先后获得多位省领导同志肯定性批示,所提政策建议分别被有关省级、厅级文件采纳。

  调研报告认为,多年来特别是新医改以来,我省各地围绕优化城乡医疗资源配置,积极探索创新,推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共享共用,鼓励引导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加强协作,推动技术、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整合,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探索了一些城乡医疗资源整合的模式,形成了城乡医院对口帮扶、二三级公立医院根据行政安排承办乡镇卫生院、上级医疗机构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整体托管、“核心+成员”集团化等多种城乡医疗资源整合运行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我省多数地方在推动城乡医疗资源整合过程中行政色彩过浓,而市场手段不足,配套措施不完善,制约了城市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主要表现为:尽管我省医疗卫生资源总量较大,但优质医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县级以上公立医院人手紧张,医务人员超负荷运转,选派优秀医生下基层后,加剧自身优质资源稀释,影响城市医疗机构往下转移医疗资源的力度;受行政隶属关系、资产所属关系、医疗机构各自利益诉求、现有人事编制和薪酬制度等机构原传统管理体制影响,城乡医疗机构合作程度受限;一些地方城乡医疗资源整合没有很好地运用市场机制,完全由政府主导,缺少利益绑定,可持续性不强,导致城乡医疗机构合作的层次较低、机制不健全;因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等规定的相关配套措施尚未完善,使基层医疗机构“基层首诊”功能难以发挥,患者到基层就诊积极性不高,导致医疗机构合作后作用发挥受到制约。

  调研报告建议,我省应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完善推动城乡医疗资源整合运行的总体规划和管理运行机制,通过卫生筹资制度、卫生医疗物品或服务的供给制度、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吸引体制、医联体服务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制度性安排,克服影响医疗机构合作的制度障碍,形成推动城乡医疗资源整合运行的政策体系。在卫生筹资制度方面,应明确细化财政在医疗卫生上的投入结构和各级政府医疗卫生支出的责任和重点,完善规范政府引导市场参与的卫生筹资机制;在卫生医疗物品或服务的供给制度方面,应加大农村地区医疗物品和服务、公共卫生服务的供给力度;在农村卫生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吸引体制方面,应加强乡村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培养,并规范分级诊疗模式,充分运用信息化尤其是“互联网+”手段,制定一定的激励政策引导鼓励城市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向乡村下沉和转移;在医联体服务运营模式方面,明确、刚化医联体组建的标准和目标,健全完善有利于医联体功能作用发挥的配套措施和医保、药物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医疗资源整合运行的标准体系和考核体系等措施,进一步创新城乡医疗资源整合运行模式。

  

  马新 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名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改革开放40年山东省社会科学名家”、山东大学首届“人文社科杰出学者”等荣誉。出版学术著作4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承担或完成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获全国高校优秀人文社科成果奖2项、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6项;在古代乡村社会史和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取得丰硕研究成果,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中国文化四季

  马新

  该丛书为“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由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新博士担纲,全国1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的20余名中青年学者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以“中国文化四季”为统领,分门别类、全面立体地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具体包括:《精耕细作:中国传统农耕文化》《货殖列传:中国传统商贸文化》《大匠良造:中国传统匠作文化》《巧夺天工:中国传统工艺文化》《衣冠楚楚: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五味杂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雕梁画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周流天下:中国传统交通文化》《人文荟萃:中国传统文学》《神逸妙能:中国传统艺术》《南腔北调:中国传统戏曲》《兼容并包:中国传统信仰》《天人之际:中国传统思想》《格物致知:中国传统科技》《传道授业:中国传统教育》《止戈为武:中国传统兵学》,共16分册。

  该丛书具有较高的创新程度和较大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该丛书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尝试以中国式话语体系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取得了较大进展。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学术与文化的传入,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不断接受与掌握西方学术与文化范式,一些学者在解构中国传统文化时,将原本富有特色、内涵丰富的整体性的中国传统文化,以西方学术与文化的范式加以分割、解析,难免被曲解、误解或者难寻中国传统文化之本义,甚或造就文化虚无主义的温床。该书在编写中,力图改变这一倾向,以中国式话语体系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既借鉴学术界现有学科范式与研究理论,又不简单套用,而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实际,构建适于中国传统文化本体的学科范式。”

  其次,该丛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四个讲清楚”的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框架体系进行系统构建,构建起较为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释读体系。近代以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先秦诸子、经学或儒、释、道与文、史、哲,对于与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文化内容却关注不够。这部丛书弥补了这一缺憾,“对中国传统文化全景式扫描,以8册篇幅叙述中国传统经济文化。这为中国传统经济文化的研究与普及打开了一扇窗。”

  再次,该丛书着力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从丛书的总体设计,到内容安排,再到文字叙述,都致力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社会各界读者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在内容的编排上,丛书通过设置专题,描述具体的文化发展史实,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概括和提炼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使人全面领略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智慧源泉。在具体内容的叙述上,做到了深入浅出,语言平实,文字晓畅,将通俗性与专业性相结合,使该丛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知识叙述,而是适合读者,尤其是当代青少年阅读的中国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实现了学科性与普及性的有机结合。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