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把中国制度故事讲得更精彩

  □ 战旭英

  “要加强制度宣传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制度教育,讲好中国制度故事,引导人们充分认识我们已经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之路,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制度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

  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新中国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举行的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制度宣传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制度教育,讲好中国制度故事,引导人们充分认识我们已经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之路,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前,国内外对中国制度的认识仍有待深化、改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们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与此同时,一些国内民众包括青少年,对我国的国家制度也是一知半解。究其原因,是我们在进行制度宣传教育、讲好中国制度故事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在传播内容上,存在“供给不足”现象。以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为主要特征,“中国之治”吸引着全球的注意力,而中国制度为“中国之治”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在中国制度如何形成、中国人民为何选择中国制度、中国制度为什么可以成功、中国制度如何支撑“中国之治”等重大问题上,十九届四中全会给出了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全面阐释。但是,在对国内和国际的宣传上,如何把四中全会所阐述的丰富内容进行充分呈现,这是亟须我们破解的重要课题。制度宣传教育的“供给不足”,一方面意味着供给数量上的欠缺,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供给质量无法满足受众需求。一些过时的宣传教育方式,由于“自说自话”而不能很好地将宣传内容与国内外受众需求相对接,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宣传教育效果的扩大。

  在传播途径上,尚缺乏高质量的媒介建设。国内一些媒体在进行传播能力建设时,缺乏对从业者传播技巧的培训,使得一些从业者较少关注受众的信息需求。尤其是在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时代,一些媒体对受众的日常习惯、心理特点缺乏研究。一方面,有关中国制度的传播内容的生产机制不够健全,内容产业尚不具备一定规模,内容流通机制也存在薄弱环节;另一方面,在对外宣传上,尚未形成多样化的传播平台,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上也缺乏吸引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讲好中国制度故事,离不开在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的创新。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善。

  提高重视程度,做好顶层设计。要把讲好中国制度故事作为提升中国软实力、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核心战略来推进。善于打造易于为国内外广大受众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引导国内外学术界和新闻出版界展开研究和讨论,通过中外制度和理论的比较,归纳出我国制度和理论的独特设计、显著优势、理论潜力、实践成效和示范意义,增强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把握话语主动权。

  运用好新媒体。要加强媒体融合,借助新媒体传输速度更迅捷、传播广度更广泛的巨大优势,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改造进入快车道,完善网站、两微一端、阅报屏、社交媒体号等载体建设,提高微视频、动漫、图解、HTML5、网络直播等新媒体技术运用水平,制作出更多更有影响的新媒体作品。

  强化媒介建设,注重受众需求。有关部门要对从业者加强培训,拓宽海内外传播渠道,在讲好中国制度故事过程中,要更多考虑受众关注什么、困惑什么、喜欢什么、想了解什么等,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宣传内容。同时,注重用户体验,在叙事方法、呈现方式上,采用受众更易接受的语言和形式,把事实讲清楚,把故事讲精彩,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提升中国制度故事的传播力、影响力。

  推动中国制度进课堂,加强对青少年的宣传。这就要求学界从学理层面加强研究,科学阐释相关概念,为中国制度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在此基础上,针对大、中、小学学生的特点和理解接受程度,编写相关教材,归纳好、整理好中国制度故事,逐级拓展相关知识宽度,加深相关理论深度。

  推动中国制度进社区,加强对广大民众的宣传。要以各种形式走进社区,把中国制度故事讲好、讲透、讲精彩,让民众愿意听、听得懂,进而理解和认同,实现“成功的说服”。要运用大众话语,通过它所蕴含的丰富的民间智慧,以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来宣传中国制度。要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讲求宣传的实效性,使中国制度故事真正“入脑入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室研究员)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