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对非接触性出版模式的思考

  □山东人民出版社社长 胡长青

  

山东人民出版社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出版生产。山东人民出版社 供图

  面对前所未见的疫情,山东人民出版社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出版生产,依据出版生产规律,扎实有序地积极应对。

  春节期间,我社积极迅速组织疫情防控出版项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知识120》实现了3天组稿定稿,4天上线“学习强国”、山东教育新闻网、咪咕阅读、喜马拉雅、掌阅等多家网络平台,5天出版纸质图书,并通过版权输出助力全球抗疫。目前,该书韩文版已出版,阿文版翻译完毕,土耳其版正洽谈合作。

  同时,针对疫情期间不同层面的读者需求,连续出版了《新型冠状病毒儿童防疫绘本》《温“心”战“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心理防疫科普手册》两种电子书。

  这次疫情,居家自我隔离和网络远程工作激发了非接触性经济的迅速增长,其瞬间放大的影响带给我们的思考与启示,日渐清晰起来。

  启示之一:新时代出版的新动能依稀显现。对出版业和出版人来说,内容建设的各形态创构和传播的各形态拓展永远是不停思索、追求、探索、解答和实践的目标。疫情考验各行业的应对效率和水平,出版业完全的网络化生产、销售似乎因提前到来而加速膨胀,尽管从倒逼式的被迫接受到主动的转变迎接需要正常生产秩序的比较和检验,但在这个时期,非接触性经济无疑已经优胜于以往运作结构的传统业态了。

  以我社上线喜马拉雅的听书项目《大秦帝国》为例,疫情期间实现了翻番式放量激增,疫情的两个月时间收益达50多万元,是节假日的2倍、工作日的4倍,但我预计疫情结束将恢复常态。

  理想的线上出版时代到来了吗?从出版规律、商业逻辑、盈利模式上,与现在出版主流能否一较高下?何时占据压倒性优势甚至取而代之?这些都难以预测,言之尚早。关键取决于受众学习、教育和阅读的习惯,习惯不发生颠覆式的变化,线上出版的商业逻辑和商业本质就无法充分发挥和体现,可持续性仍显不足,毕竟高质量发展和规模优势更多的时候是具有一致性的。

  启示之二:坚持内容建设为前提,融合发展为路径。出版业的优势是内容资源,潜力是基于市场需求的内容资源的适应性转化,任何时候都无法放弃内容硬核,确保社会效益第一。同理,任何时候都不能漠视新兴技术的助推,优质的内容资源加上丰富的传播手段,才能实现一次开发,多种形态,多次増值,覆盖面既决定着影响力,也决定着商业价值。

  寻找发现价值巨大的IP资源,并使之成功孵化,实现文化商业利益的最大化,是出版的理想轨道。但出版贵在创意,成功往往在于“这一个”的典型性和差异性。

  启示之三:坚持整合文化资源,提升社会融入度。出版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更加需要以开放的理念办出版,拓展整合以作者为中心的上游文化资源,借助全媒体出版,延伸产业价值链条,向影视、动漫、手游等产业链延伸和多元化发展,出版社应更加具备孵化器的功能。

  疫情带给出版业的影响,还需要未来一段时间的检验,也许有部分环节的促进蜕变,也许有部分环节的校正回归。依靠已有经验获取的幸福感固然不可或缺,而未知的神秘感也是探究的魅力所在。现有的出版运作态势是否会持续变化?出版业是否会出现新常态?我相信,不断深入思考,不断迎接挑战,就会不断成长。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