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齐鲁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

  深入挖掘齐鲁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资源,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丰富内涵,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今年以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中,党和国家始终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中华文明“以人为本”的优良传统。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更是处处闪耀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光芒和价值追求。

  中华文明历来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高扬人的主体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头之一的齐鲁文化,也充满着对人、对人事的深切关注。深入挖掘齐鲁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资源,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丰富内涵,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古人认为,在天地之间,“唯人独能偶天地”,“人者,天地之心也。”认为在天地之间的各种生命中,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更尊贵的了。《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论述,认为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太平。

  齐国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较早提出“以人为本”这一思想概念,认为“以人为本”是“霸王所始”,是建立和巩固霸主地位的关键和根本原则。齐国名相晏婴认为,作为国家主体的“民”是“事之本也”,统治者要把“事必因于民”作为“谋事之术”。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重要的是具有“仁”的道德本性,根本含义就是“爱人”。孟子继承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了著名的“民为贵”思想。荀子认为,人“最为天下贵”,“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墨子的“兼爱”及“非攻”等具体举措,实际上表达的是民本思想的价值诉求。这些植根于齐鲁大地的思想家在吸取前人“民为邦本”思想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主张见解,深化和阐发了其思想内涵。

  包含齐鲁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思想,虽然与当代“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和外延有着本质区别,但在“重民”思想意识和文化的历史传承性上有着共同性和密切联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的文明发展为根基脉络,在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状况提出的,体现着“以人为本”思想的与时俱进和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深入挖掘提炼齐鲁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传统,有助于我们找到历史文化根基和理论依据,从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层面,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髓;对当前深入学习把握五中全会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增强文化自信和行动自觉,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挖掘和弘扬齐鲁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传统,有利于我们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齐鲁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传统,更多地关注人的命运和政权稳固,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强调为政者道德品行对于百姓的引导作用。孔子认为,“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为政者的表率引导作用。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形象地说明了统治阶层与百姓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就秉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力量,为百姓谋福利。《党章》中明确规定了党员的义务,强调每一名党员要自觉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深入挖掘和弘扬齐鲁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传统,可以从历史维度找到智慧借鉴,以民族精神文化激励我们将初心使命化为砥砺前行的动力。

  “以人为本”的齐鲁文化精神传统,蕴藏着丰富的治国理念,其中重要一点就是阐述了经济在社会稳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管仲认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把群众生活富裕作为治国优先目标,进一步提出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思想观点。中国共产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深入挖掘和弘扬齐鲁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传统,能够使我们对党带领人民取得的重大成就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强奋斗信心和力量,为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供深厚的思想支撑和坚实的行动支撑。

  齐鲁文化“以人为本”的实施方略中,包含爱民、顺民、教民、惠民等核心内容。孔子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出发,设计了“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晏婴认为爱民是最崇高的志向,提出“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的理念;管子从治国的层面总结出“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的观点,认为教导的内容应该是如何做人,进而提出了“百年树人”的主张和目标。

  这些传统思想主张,经过总结提炼,融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已经扎实落地;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目标,多元化、多样化养老事业蓬勃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全面落实;就业惠民、医疗惠民、社保惠民、扶贫惠民、安居惠民等政策措施更加具体完善。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得到坚决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彰显。

  深入挖掘和弘扬齐鲁文化“以人为本”的精神传统,,能够使我们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到深厚的“民本”情怀,更多关注社情民意,更加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齐文化研究院 石志丹)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