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威职探索“1+1+1”培养模式,三方同育属地化人才
近日,2025“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中文+职业技能”国际数字化应用竞赛黄淮赛区选拔赛在滨州落幕,赞比亚-“班·墨学院”(中国土木)2025级学生娜塔莎和查尔斯分别获得留学生组三等奖。
“我的参赛内容来自在威海职业学院学习的CAD和REVIT等专业课程,很高兴能获奖。”娜塔莎说。
2024年6月,威海职业学院联合赞比亚铜带大学、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建成赞比亚-“班·墨学院”,这是非洲首个“班·墨学院”。今年3月31日,17名赞比亚留学生正式入校学习。
“我们看重的是威职培养‘懂中文、精技能、通文化’的属地化人才能力,以及他们国际教育的成功经验。”中土集团党委副书记孙湘春表示,他们期待通过此次合作,有效解决企业在赞比亚及非洲市场面临的人才瓶颈、管理成本、标准落地等问题。
近年来,威职积极探索“职教出海”,与芬兰、韩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学生交流、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并当选“新出海·新职教·新青年”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发展共同体理事长单位,为推动中外职业教育深度合作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
威海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李英春介绍,聚焦赞比亚-“班·墨学院”办学成效,学校探索出“1+1+1”的培养模式。
第一年,学生在赞比亚铜带大学完成专业基础课程与中文初级学习,同时学习中国建筑类职业标准;第二年,在威职进行“中文+建筑工程技术”学习,实现“专业技能”与“中文能力”双达标;第三年,进入中国土木(赞比亚)有限公司实训,由企业导师带教,强化中文沟通与岗位技能。三年学业完成后,学生取得威职毕业证书,同时被中土集团预录用,后期一边完成铜带大学毕业设计一边在中土集团实习,毕业后正式入职。
“他们认真好学又刻苦,进步非常大。”威海职业学院教师孟曙光说,他是这批留学生的班主任兼中文教师。目前,在他的课堂上,留学生们通过初级汉语、汉语口语等学习,已具备基础日常对话能力,部分学生甚至能够运用中文表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基础词汇。
在专业课方面,威职开设了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CAD等课程,课程深度融入国际典型工程案例,理论联系实际,为留学生今后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今年5月初,学校还带领留学生走进威海利东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实践观摩,沉浸式感受和学习装配式建筑等先进建造技术。“看到一块块预制构件像‘搭积木’一样建成房子,我对未来工作更期待了。”留学生穆萨·班达说。
为让项目走得更稳,威职牵头成立“职业教育国际化协同发展共同体”,整合91家成员单位资源“抱团出海”:政府端,山东省教育厅、威海市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与项目指导;学校端,与赞比亚铜带大学共建专业标准、互认学分;行业端,中国建筑业协会参与开发职业标准,输出中国职教体系;企业端,中土集团等提供实训基地,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
如今,“班·墨学院”已成为“职教出海”的样板,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校园”项目清单、《中非高等教育合作案例集》,还入选教育部启动的“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2025年15个重点项目,是全国唯一的高职院校入围项目。坦桑尼亚等国的高校和企业主动对接,希望复制这一模式,初步形成“以赞比亚为中心、辐射东非”的职教合作网络。
“接下来,我们会把办学模式从建筑专业,延伸到装备制造、电子商务等领域,联合更多央企打造行业特色学院。”李英春介绍,学校还将推动中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非洲国家职业资格互认,建立跨国职教认证标准;同时升级“中文+职业教育”平台,引入VR实训、AI助教等技术,让“职教出海”的路子越走越宽。(记者 郑莉 通讯员 衣学 王喜荣)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李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