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是宣讲阵地 威海荣成市探索理论宣讲“365”模式

  □记者 彭 辉

  通讯员 刘兆阳 王天赋 报道

  本报荣成讯 不久前,作为“1号宣讲员”的威海荣成市委书记包希安,结合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带头面向全市3万多名农村干部、“第一书记”、党员和村民代表开展政策理论宣讲。

  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是宣讲阵地。今年以来,围绕“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总目标,紧扣“在哪讲、谁来讲、讲什么、讲多久”关键环节,荣成探索“365”理论宣讲工作模式,即通过“集中+分散”“讲座+体验”“点单+配送”三种模式,组建党员干部、部门专业、社会组织、夕阳红、红领巾和百姓名嘴等六类宣讲队伍,打通贯通联通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户五级宣讲阵地,构建起精准化、多样化的宣讲体系。截至目前,已开展各类宣讲活动8000多场次,受益党员群众40多万人次。

  农村大集上,“轻骑兵”利用“场前一刻钟”,为现场观众唱文化、讲新风、说法治;乡村夜校中,“科技员”向农村群众传技能、讲家风、强信心……荣成目前形成了“银杏树下传习语”“百姓炕头说变化”“暖心食堂感党恩”“文化大集扬新风”等多个特色品牌,让群众在参与和体验中增进理解,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荣成将理论宣讲列入“一把手”工程,出台了《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实施方案》,建立起市、镇、村“三级书记”和部门“一把手”带头宣讲制度,市委书记作为“1号宣讲员”主动下沉基层,示范带动全市理论宣讲广泛深入开展。荣成市还编写了《“和风习语”理论宣讲教材》,以言近旨远的“习语金句”为主题,深入浅出地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聚焦宣讲平台、内容和方式创新,荣成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群众听得懂的“乡音土话”,通过沉浸式、体验式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群众从身边人、身边事看成就、看发展、看变化,有效解决宣讲深入难、接受难、持续难的问题。

  “第一书记”、百姓名嘴和致富能手等走进了荣成的田间地头,将传播理论与传授技能结合,开展接地气的宣讲活动。荫子镇头甲村等120多个村文明实践站成立了“乡村夜校”,交流农业技能、致富心得。荣成市文联、文化馆等部门组织文艺工作者和志愿者,以民风民俗、典型人物为素材,创作的小品《守望相助》、报告文学《寻找远方的兄弟》、快板《好人有好报》等一批文艺作品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在用好“五级宣讲阵地”的同时,荣成注重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充分利用郭永怀事迹陈列馆、谷牧旧居和沈秀芹纪念馆等红色场所,以及文体广场、城市书房和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工厂车间、海洋牧场和暖心食堂等生产生活一线,网络和移动新媒体等载体,推动理论宣讲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网络、进军营,真正打通思想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