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锻造“金刚钻” 干好“瓷器活”——山东农担撬动金融活水注入三农沃土

  累保规模1063亿元,在全国33家省级农担公司中第一个突破千亿元;业务覆盖164个县,服务各类农业经营主体19万个;在保余额642.5亿元、本年新增205.5亿元,在保、新增均占全国的1/5;项目累计代偿率仅为0.25%,远低于全国1.46%平均水平……

  这是成立于2017年12月的山东省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山东农担),交出的一份响亮答卷。这股力量,已然融入山东奋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大潮中,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通过完善农政银担合作机制、放大担保桥梁作用、加快推动数字转型等系统举措,有效破解三农领域融资难、融资贵以及高风险等问题,实现弯道超车和快速健康发展,为齐鲁沃土注入金融活水。”山东农担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安民说。

  打通农政银担,构建乡村振兴支农共同体

  李家如是高青县家禄奶牛养殖合作社理事长,他从事养牛行业近20年,最无奈的回忆就是想要扩大规模或完善养殖设施时,却总是受困于“钱紧”:“去银行办贷款,咱手头没有像样的抵押物,只能找担保人。担保人难找不说,手续也麻烦,利率还高,想想就头大。”

  变化发生在2019年。山东农担淄博中心成立后,与高青县农业农村局联合开展培训,并向全县农业经营主体收集资金需求信息。“咱当时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了上去,没想到银行很快就来实地查看,批了200万元的贷款额度。”李家如说。

  不仅融资不再难,融资贵也解决了。李家如的这笔贷款,由山东农担提供担保,担保费率仅为0.75%,远低于市场担保成本,还可享受财政贴息3.175%。统算下来,贷款年利率仅为1.925%。

  农民的“贷款新体验”,源于山东农担充分发挥政策性担保的信任纽带作用,以及着力打通的农政银担合作机制,实现农政银担“信息互通、风险互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结成乡村振兴金融支农共同体。

  四方如何共赢?根据农业农村部“重点支持10万-300万元额度的适度规模经营贷款需求”的政策支持,山东农担充分发挥政策性“增信、分险、赋能”公益职能,以“财政+金融”“政府+市场”手段解决三农融资难题。按照“利率优惠、客户互信、风险共担、免收保证金”原则,与银行开展业务合作,客观推动银行之间开展业务竞争,并坚持融入乡村场景金融创新设计产品方案,通过将农业生产经营周期特点融入风险管控措施,找到有效防控风险的平衡点,引导银行优化农业信贷产品。同时,积极发挥龙头企业、乡村专家、农把式在“熟人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撬动金融活水高效高质浇灌三农沃土。

  坚持问题导向,融入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大潮

  有“黄河粮仓”美誉的齐河县,已连续12年粮食总产量在10亿公斤以上,正在全面创建“吨半粮”生产能力示范区。

  然而,乡村振兴大潮涌动,产粮大县也面临诸多问题:种粮比较效益低,多数村庄集体经济薄弱;发展粮食规模经营,购买农机、农资等投入大,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缓慢。

  发展面临的问题,正是农担推动金融创新的着力点。实践中,山东农担开展粮食业务,先后推出“强村贷”“农耕贷”“家庭农场贷”等信贷产品,全力为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加工企业等主体解决资金需求,推动粮食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已累计在齐河扶持各类主体1886个,累保金额达10.9亿元。

  采访发现,在山东奋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征程中,难题出现在哪里,山东农担的产品创新就出现在哪里。围绕扛牢粮食生产责任,推出“农耕贷”“粮食规模种植贷”“种业产业链”服务方案等,围绕服务产业振兴,深度融入产业集群、供应链等农业场景,开发担保产品方案累计达371个,覆盖绝大部分特色优势产业,潍坊蔬菜、烟台苹果、沿黄肉牛、鲁北肉羊等一批产业集群担保规模过10亿元;围绕规模化园区建设高投入难题,创新推出“按揭农业贷”,为农业经营项目提供启动资金;围绕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与省委组织部联合开发“强村贷”,已累计为1825家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提供担保贷款14.4亿元。

  加快数字转型,提升服务效率和防控能力

  去年6月,省内首笔“粮食规模种植贷”业务,落地潍城区张家官庄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很快,仅潍坊一地该业务就累计完成11.78余万亩土地托管信息收集,发放贷款16笔1526万元。然而,面对大量的资金使用和大面积的托管作业,如何监管?

  山东农担的答案是数字化应用,针对性开发出“大田托管智慧服务平台”系统。一方面,通过卫星遥感和大数据分析功能,对土地位置、面积、土壤质量、种植成本及产量进行科学评估,为风险评估提供数据依据。另一方面,平台对农事服务完成情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程实时监管,粮食销售后的资金汇入合作社监管账户,在优先偿还银行贷款后,再按约定比例将利润分配给村集体、服务组织和农户三方,做到专款专用。

  “这一大田智慧托管新模式,构建起‘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政策性金融+数字工具+金融科技+现代农业科技’的农业生态产融平台,赋能了粮食种植全链条,还有效防范了资金挪用的风险。”山东农担总经理陈祥志说。

  依托数字转型,提升服务效率和防控能力,在山东农担已是常态:

  ——业务线上化。打造“鲁担厚植”管理系统及“鲁担惠农”小程序,每人每天处理业务最大量已近30笔,提升约3倍;首创“24小时不打烊”客户直通平台,经营主体通过手机可实现足不出户贷款,单个项目平均办理时间压缩到3天以内。

  ——流程数字化。数据中台已收录涉农主体关联数据5650万条,围绕精准获客、智能审查分别开发保前、保中、保后风险模型,自动生成预审报告、多维度关联图谱等,对客户进行全方位透视、全周期监测。(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吕兵兵)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