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保护传承 改革创新······魅力手造活起来火起来

  本报记者 张晓帆 本报通讯员 孙静秋

  木屑纷飞之间,一块普通的梨木,就变成栩栩如生的“饽饽榼子”。“既是展示也是传承,还能通过交流‘吸粉’,获得更多的‘回头客’,带动线上线下联动消费。”葛村榼子非遗传承人王丕文说,品手造美食,购手造产品,学手造技艺,成为人们值得回味的难忘之旅,升腾起浓浓的烟火气。

  一场“山东手造”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近日在即墨古城举行,即墨花边、即墨老酒、大欧鸟笼、葛村榼子、黄氏烙画、即墨麻片和周氏布老虎等30余项“手造”集中亮相,为市民游客呈上了一场集观赏、游玩、互动、体验于一体的手造“盛宴”,魅力手造又一次“火”了。

  一场有得看、有得吃、有得玩、有得乐的手造市集,让手造与现代生活亲密接触,让更多人了解手造、亲近手造、认同手造。即墨的非遗、手造数量超过80项,依托即墨古城打造的“手造+旅游”模式,当地集中打造手造旗舰店、组织手造大集等,不仅让手造得到了有效传播,而且让旅游增添了地域文化底色,成为游客的消费新需求。

  历史与文脉,是镌刻于城市精神深处的印记。走过千年的即墨,被时光注入了浓厚的文化因子,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并形成基础厚实、梯次合理、传承有序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为推进手造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保护和传承手造,需要把蕴藏于其中的古老而深沉的文化因子激活,与现代生活结合、与时尚结合,让手造不再是“活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成为“活”在当下、“火”在当下的一种存在。大欧鸟笼传承人将五百年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灯罩设计、大鼓书融合乌德琴的音律发行世界音乐专辑……在即墨,通过一个又一个精巧的创意,手造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是活化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潮流样式,成为“山东手造”产业新动能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品牌。

  宝藏“手造”,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在即墨,小手艺创造大财富,手造不仅造得出,还卖得好,为乡村振兴、乡村共富注入源源“活水”,成为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亮丽名片。以即墨花边为例,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发展生产、就业致富,产业兴旺、家庭和睦,人们有了乡土的归属感,也减少了外出打工造成的老人、孩子留守问题,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在手造传承过程中,除自身改革和创新外,青岛市即墨区政府在扶持和保护手造中“扶上马,送一程”。真金白银激励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不断促进创新产品市场化和产业化;加大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加强与高校等机构的合作,构建复合型文化遗产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引导企业拓展贸易渠道,让富有山东文化创意和齐鲁文化内涵的产品更好地进入市场、进入生活、走出国门,在产业融合中焕发持久生命力。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