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铸造城市发展“新动能”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以文“塑”城绽芳华

“学习强国”山东学习平台

  齐文化流传上千年,在桓台这片沃土上留下了鲜明印记。

  嘶嘶而来的是马蹄声声。与殉马坑不同,桓台的马是活的:因境内有齐桓公戏马台而得名,“桓台”本身就是齐文化活的遗产;有着马踏成湖之说的马踏湖,以丰富的湖区特色民俗风情传承着齐文化的内涵特质;马桥、演马等等,一匹匹“马”见证了齐文化的辉煌。同时,“马”所蕴含的变革开放、包容创新精神,也使桓台创造了“吨粮首县”“建筑之乡”和今天的“中国膜谷”等发展成就。

  盈耳不绝的是诗书朗朗。“文物之邦,诗书世泽”,这是对桓台文化的由衷赞誉。这里既有迄今最早的甲骨文,又有山东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清初文坛领袖王渔洋,更被誉为“一代诗宗”“一代廉吏”,成为新城王氏家族“王半朝”的典型代表。他们大力挖掘利用渔洋文化“忠勤报国、洁己爱民”的精髓要义,建成省直机关首个传统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目前正在积极创建省级政德教育基地。

  润泽心脾的是流水汩汩。桓台境内河沟纵横,素有“江北水乡”之称,群众一直有着浓厚的亲水爱水情结。近年来,他们实施了城乡河流水系综合治理,形成了“三横五纵两湖六湿地”生态水系,营造了水清岸绿、水绿绕城的优美环境。去年,“治用保”经验入选中组部编选的典型案例。

  桓台有马,有诗,有水,集聚了最浪漫、最具情怀的人文意象,是一处历史文化“富矿”。 他们将持续加大挖掘保护力度,推进全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响桓台特色文化品牌,谱写以文塑城、以文化人的新篇章。

  两千多年前,一代名相管仲在齐地大兴改革:整顿行政,选贤任能,注重农业发展,富国强兵,使齐国一跃成为千乘之国。其锐利的思想锋芒,凝注为一部渊博的奇书《管子》,流传千古。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北击山戎,南伐楚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一代霸主。相传齐桓公曾在距古孝水河畔不远的空地上筑台戏马,史称戏马台,“桓台”因此而得名。

  这块钟灵毓秀的土地,不仅吸引了千秋霸主在此驻足,更孕育出了簪缨世家新城王氏,诞生了高风妙韵、勤勉清明的一代诗宗王渔洋以及“一把瓦刀天下闯”的代代桓台建筑工匠……众多历史悠久的文化资源在这里发掘,如何充分利用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力量,促进现代城市发展与建设?桓台县以文塑城,在一系列的探索中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新时代绽放。

  王渔洋故居广场

  拂去历史尘埃,“渔洋文化”焕发新的精气神

  为文,王渔洋一生勤于著述,独创诗论“神韵说”蜚声海内,主持清初诗坛五十余年之久;为官,廉洁奉公、勤于职守,顺应当时“以宽为本”及“清慎勤”的吏治标准,被赞“一代廉吏”。在淄博市桓台县王渔洋故里,古树名木与老建筑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一起讲述着一个文学世家、名门望族的传奇故事,这里留下了崇文重教的入世之道,经世致用的教育哲学,清正严明的廉政家风和忠勤报国、洁己爱民的为政理念,也成就了“渔洋文化”的灵魂。

  文化遗存是展现一段历史记忆最生动鲜活的文化符号,独具魅力的“渔洋文化”是当今桓台发展的推动剂,但真正使文化“活”在当下和未来,对老旧历史遗迹的重新修复摆在首位。自2009年10月,王渔洋故居保护开发项目启动,桓台县斥资用10年光阴对这一文物瑰宝进行了保护修复和旅游开发。

  目前,“渔洋文化”焕发了新的精气神,两处古色生香、古朴典雅的古建筑群刷新了桓台的风景线,文物又重新富有了生命与思想。漫步在红莲湖畔,渔洋先生的代表诗作令游客驻足沉思;在文体中心,“手镜”景观映出的廉洁爱民思想让人对渔洋情怀深深感叹。“池北池南半竹枝,疎梅照影恰临池。”渔洋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使得王渔洋故里从全省200多个博物馆、纪念馆中脱颖而出,继忠勤祠后再获山东省十大精品陈列殊荣,成为具有明清古城特色、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王渔洋文化品牌”。

  此外,桓台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志愿宣讲、文化论坛、历史讲座、现场体验……“渔洋大讲堂”成了王渔洋文化研究保护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项目,将世代传承的新城王氏家风、承载了齐鲁名门望族的辉煌和荣耀、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力量送进了机关、学校、社区和企业。大讲堂里一条条新城王氏家族的家规、一个个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在妙趣横生的语言中揭示王氏家族筚路蓝缕,纵论其以“道义读书”为精髓的家风家训、“清慎勤”的为官之道以及“修齐治平”的价值目标,也使得群众对新城王氏家风家训的博大精深叹为观止,有序推进了新时代的文明实践。

  聆听先人的教诲,跨越历史时空与先贤进行对话。王渔洋的时代虽已遥远,但其留下的文明种子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面对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宝藏,桓台县拂去历史尘埃,从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并使其成为了引领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互联网+”新业态,擦亮文化品牌

  2020年疫情肆虐,许多文旅产业遇冷,但线上直播却是热火朝天,直播可以带货也可以带文化,何不加以利用呢?桓台县积极顺应时代机遇,创新发展文旅融合“互联网+”新业态,将文化赋能、旅游产业赋能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出桓台文旅直播“1+N”新模式,赋予了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使“渔洋文化”的种子播撒至全国各地,也使得更多人走近桓台每一条河流、巷子。

  桓台县历史与文物的汇集地——桓台县博物馆,通过直播“秀”出了桓台丰厚的文物资源,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甲骨文什么样?国家一级文物康熙御书手迹“信古斋”是怎么来的……桓台县博物馆馆长孔令涛走进直播间,全方位、多角度介绍馆内藏品及其背后的故事,为藏品爱好者带来一场全新的“云体验”。这场直播只是桓台县文化和旅游局充分利用“互联网+”,发挥文化赋能作用的一个缩影。在“淄博直播·直播淄博”红莲湖直播实践服务平台,10个室内直播间和10个户外直播场景开展了“云”文物、红莲湖885水世界乐享夏季等20余场特色直播,当地群众化身“网红”,向全世界推荐起家乡的美景王渔洋故里、马踏湖、红莲湖,展示家乡的文化风采。直播间里还能看到当地手工艺人的家传手艺面塑、芦苇编等流传几代的精巧玩意儿。在6.18“直播淄博·桓台优品”宝恩集团直播活动中,线上参与人数达17万人次,线上成交业绩20余万元。

  一方文化养一方人,有着“渔洋文化”基因的桓台人面对疫情,展示出了深广的家国情怀。为充分利用线上平台鼓舞人们共战疫情的斗志,全县文艺工作者围绕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主题创作了350余件优秀文艺作品,组织开展“文艺战疫,你我同行”网络文艺创作征集及才艺展示活动,既增强了全民战役决心又丰富了群众疫情防控期间文化精神生活。另外,除了直播平台里的文化世界,桓台县还推出“云看展”、线上阅读、文雅慕课、超星讲堂、文化期刊等众多线上文化服务,让心灵在文化世界旅行。

  文化是一个地域不朽的灵魂,在这片丰厚的文化历史资源沃土上,桓台县充分开采出新时代下助力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将“本地文化”变成风景、变成社会风气、变成经济产业,擦亮了桓台县的文化品牌,也让齐文化走向世界。

  百姓大舞台,沉睡的文化“活”起来

  烈烈齐风已经穿梭了数千年,如何让当地群众触摸历史文脉,成为他们生命中源源不断的滋养,让齐文化的基因融入他们的血脉?桓台县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将沉睡的文化资源搬到了离群众最近的地方。

  “文明,其实是这座城的内在气质;文明,其实是这座城的人文内涵……”一首原创诗歌朗诵《读你》在桓台县人民公园百姓大舞台上演,自今年八月份开始,每周一、三、五晚都会有类似精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节目,将群众带进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此外桓台还组织开展了“齐风冬韵”淄博文化旅游惠民展销暨桓台县首届民俗文化艺术节、齐文化·桓台县2020文化旅游节暨885水世界·直播淄博音乐节、2020“秋染淄博”文旅活动季暨乡村音乐节等众多文化惠民活动。经常来人民公园百姓大舞台的李大爷高兴地说:“疫情发生以来,看文艺演出大多都是在电视上,现在好了,文化志愿者又登上咱本地的舞台,演出很精彩,看得太过瘾了。”截至目前送戏下乡就已完成220余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截至目前已完成3000场。

  以往文化惠民工程都是政府给百姓送文化,但如何保持群众间文化活力的常态化呢?桓台县尝试改变以往思维,让群众成为基层文化的主力军,实现“文化演出群众演”,变“送文化下乡”为“送舞台下乡”,推动基层文化的“裂变效应”,构建起基层文化活动的自我供给“循环圈”。改造文化大院,搭建文化广场戏台子,提升数字化农家书屋……文化服务设施样样齐备,吹拉弹唱好不热闹。

  桓台县利用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的精神力量教化育人,将文化融入当地群众生活中,优秀文化基因生长在群众的骨子里,传统文化在当下焕发了新活力,也绽放了齐文化的时代价值。

  (稿件原载于2020年第三四期合订本《半月谈·文化大观》杂志)

热门推荐

(C) 山东宣传网 m.sdxc.cn

鲁ICP备19024540号

主管单位: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承建单位: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大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