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一年82场演出,民族歌剧《沂蒙山》巡演大半个中国

  “等着我,亲爱的人,等着我,不变的心……”这是一首情歌,唱给爱人、唱给亲人、唱给恩人;这是一首赞歌,唱给英雄、唱给人民、唱给党。

  

  民族歌剧《沂蒙山》从2018年12月首次立上舞台以来,巡演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剧中的经典唱段朗朗上口,感人唱词催人肺腑,在全中国掀起了一场场观看《沂蒙山》的热潮,有一组数据很亮眼:

  82场演出,场场爆满,观众起立鼓掌,满怀深情热泪,屡现千人大合唱的震撼场面。《沂蒙山》火爆全国,甚至出现了一种“沂蒙山现象”。

  全国“两会”及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重大时间节点两次赴北京演出,来自70余家中央部委和国家机关的两百余位部级领导以及上百位知名艺术家、上万名观众观看演出,产生了热烈反响。在上海参加第21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激起了沪上观众对于戏剧欣赏的文化“旋涡”。

  

  也许在许多观众心中都会有一个问号:《沂蒙山》何以情动四方?

  这正是因为她着墨中国共产党伟大的精神谱系,书写“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唱响一曲军民共同传唱的英雄赞歌——

  《沂蒙山》正是山东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倾力打造推出的重点文艺项目。它取材于抗战时期发生在沂蒙山区的真实故事,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临沂市委联合出品,山东歌舞剧院创作排演。主创团队先后11次到沂蒙山区采风,参观红色遗址,访问革命后代、沂蒙红嫂,亲身体验沂蒙山区的风土人情,用心感受那些血与火淬炼的人和故事,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素材,保证塑造的每个人物都有原型,展现的每个事件都有记载。

  

  该剧艺术总监、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张桂林表示,在创作中,主创团队力求回答两个问题——为何老百姓会跟着共产党走?是什么铸就了军民鱼水深情?

  在上海文化广场,《沂蒙山》作为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展演剧目,连演两场,好评无数。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方琼表示:“山东人忠诚、责任、担当、奉献的鲜明品格在剧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部作品从历史剧烈变迁中普通人的命运、情感和人性抉择这个角度讲故事,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也能感同身受。沂蒙精神不仅是山东的,更是属于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在河南演出,河南电视台记者张伟杰说,“一个个普通战士、普通百姓的命运纠葛在一起,展现了一种对人性的冷静克制的洞察力。细小与宏大、爱情与亲情、温情和恐惧,这些情绪和特点交织在一起,透出强烈的沂蒙山风情和团结抗战的浪漫主义。”

  在北京演出,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副主任王静说,“只见时光流逝,不见英雄迟暮,这个英雄就是人民群众,就是剧中的沂蒙儿女。”

  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演出,许多学员现场感动流泪。“山东拿出这样厚重的作品,是在太感谢你们了。战争年代那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情谊,永远铭记。党员该多看看,不忘初心;领导干部该多看看,牢记使命。”

  走的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刷屏的《沂蒙山》,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立足本职、干事创业,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强大动力,让“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一沂蒙精神的特质,绽放出更加绚丽的时代光彩。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