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淄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仙戏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镇五路口八仙戏是历史久远、颇具特色的地方小戏,在周边地区颇负盛名。关于八仙戏在五路口扎根流传,民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早年一位山西“老军”寄居羊羔庙,随身带御赐小勺,可从市面卖粮处任意挖一勺粮食,因而饱腹无忧。闲暇时常高声吟唱,人们听着悦耳,便相随学唱,初时为地摊演唱,后来则搬上舞台。因第一出戏演的是《八仙庆寿》,群众多称唱八仙,俗称“八仙戏”;另传,有一帮江南戏子在羊羔大会上“盘地摊”唱高腔,笙笛伴奏,十分动人,当地热爱戏曲的人们,请他们传教了几出戏,这就是后来的八仙戏。八仙戏传入五路口,迅速掀起了群众学唱的高潮,逐渐成为五路口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的地方戏。

  1954年,临淄县(今淄博市临淄区北)文化馆第一次对八仙戏进行发掘,发现了清同治八年抄本,并创作现代八仙戏《两个苫子》参加了1955年山东省戏剧创作会演;1956年,五路口村业余八仙戏演员王家义出席了山东省剧目工作会议,在会上表演了八仙戏,并献出了有17个剧目的八仙戏抄本;1959年,五路口村业余剧团创作八仙戏《一罐铜钱》,参加了昌潍地区戏剧会演;到1995年,五路口村还保留着逢年过节上演八仙戏的传统。然而,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日渐忙碌和新戏的不断冲击,五路口八仙戏有很长一段时间归于沉寂,只有村内一些老人依然喜欢哼唱两句。近年来,皇城镇加大对八仙戏的保护力度,2015年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五路口八仙戏焕发新的生机。 

  八仙戏源于宋元杂剧和南戏,是一种吉祥小戏,主要内容是祈求赐福、庆寿、加官、送子、魁星点斗、财神进宝等。从前演出此类小戏,主要是为了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 

  八仙戏的音乐为曲牌体,曲牌的调式、旋律、节奏各有特点,有的柔情绵绵,有的粗犷奔放,形式各样、不一而足,因八仙戏最初搬上舞台时,师承周姑子或京剧艺人,所以,基本是取京剧的表演程式,其打击乐器同于京剧,但曲牌起唱和中间的过门,有时加打击乐器,又有周姑子戏的几分生活化色彩。其伴奏乐器,在笙笛之外,又加上了京胡、二胡、唢呐等,日渐丰富。 

  八仙戏的文词,既有文彩绚丽的唱段,也有贴近民间生活的俚语,欢乐幽默,深受老百姓喜爱。其剧目丰富多彩,现见于1950年前抄本的有《白虎岭》《万寿山》《白云洞》《贾家庄》《寻径》《毒敌山》《高老庄》《双叉岭》《闹沙河》《火云洞》《陈家庄》《黑风洞》《阴雾山》《黄花观》《无底洞》《洪江口》《刘全进瓜》。如今,五路口的八仙戏爱好者和传承者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根据当地的传说、典故,创作出许多如《八仙庆寿》《八戒寻经》等脍炙人口的剧目唱段,在此基础上,又取材于齐国故事创作《田稷背席》等融合当地文化传统的全新剧目,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