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日照市黑陶手艺人:30载在火与泥中镌刻时光

  选土、练泥、拉坯、雕刻、打磨、烧制……一件黑陶作品的诞生,往往要经历十几道工序流程。1990年创业至今,李立已经与黑陶相伴30年。

  在山东省日照市沿北京路北行约20公里,就到了河山镇刘家顺村,李立家就在这里。

...

  工作中的李立

  白墙红瓦的庭院中,触目所及的是各式各样的画作和陶器。巨大的博古架上,各种造型精美的黑陶作品占据了整面墙壁。最大的工作间里,桌上放着一批刚烧制出窑的黑陶小茶壶。

  读书时,李立学的是果木林业专业,但因为喜爱画画,他自学了设计,后来转做黑陶设计,纯属兴趣使然。

...

  李立绘画作品

  1987年,年仅19岁的李立被北京一家工厂邀请去做工艺品设计师,开始了自己为期两年的“北漂”生涯。

  “在北京那两年,我边做设计边学习。那时候关于设计的资料很少,我就托朋友帮忙,借了一些古代书画的拓本照片出来临摹学习。”正是这两年的潜心钻研,让李立开阔了视野,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素材和经验,获益良多。

  1989年,李立从北京回到日照,1990年,他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从绘图设计到拉坯制作,李立既是设计师,又是匠人。

  “拉坯造型离不开轴承,轴承是承载轮盘最稳定的配件。4000多年前,古人还没有这样先进的设备,就能制造出蛋壳陶杯,其技艺之高令人惊叹,哪怕是现在,很多制陶手艺人都难以达到这样的水平。”李立介绍。

  在李立看来,传统技艺不止要学习与传承,创新与创造同样重要。

  作为龙山文化最典型的代表,高柄镂空蛋壳陶杯是龙山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遗存。而蛋壳陶杯的制作,则是当前最具挑战性的制陶技术。通过改进轮盘及刀具,李立将拉坯轮盘改造成无级变速轮盘,使蛋壳陶杯的杯壁薄度达到极致,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增加了轮盘的可操作性,相关技术居全国前列。

...

  李立作品《秋实·葫芦》

  李立设计制作的《秋实》系列作品,将美术理论概念与陶艺制作技艺相结合,突破了藤蔓外挂不断不裂的技术难题。作品《三层一体镂空香薰炉》,成功实现了黑陶多层一体镂空,填补了黑陶多层一体镂空技术上的空白。

  1989年,李立与中国科技情报中心达成技术合作,创造性制造出静电感应触摸式黑陶工艺台灯,实现了古代文明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

  “制陶,是一门火与泥的艺术。艺术与技术,都是需要我们不断去突破与创新的,而其中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本身。在与其他艺术工作者和大师们的交流沟通中,思维碰撞激发出的灵感火花亦弥足珍贵。”李立说道。在李立看来,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才有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热情与动力。

...

  李立作品《秋实·南瓜》

  黑陶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中的李立,常常一扎进工作室就忘了时间,最忙的时候,他在3天的时间里只睡了6个小时。

  多年来,李立收获的荣誉数不胜数。每一个称号背后所承载的,都是满满的汗水和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执着。

  30年,以梦为马,匠心筑梦。他是李立,在火与泥之中,典藏时光的记忆,将历史的脉络镌刻于一件件黑陶之上,铸就一抹“陶”色芳华。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