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日照市莒县:“赵氏砚雕”与时俱进,雕出文化与传承

  砚台倒些许清水,取一方墨块在砚堂上缓缓研磨,浓浓墨汁顺着砚堂汇集到砚池,用毛笔蘸取,落在宣纸上肆意挥洒,晕染出千年的文明。砚,在毛笔书写的历史中伴随着笔和墨出现和发展,以石为主的材质让它能长时间的留存,又因其承载了诸多文化艺术印记有着很高的收藏和观赏价值,让砚成为文房四宝之首。

  日照莒县盛产砚石,莒砚制作的历史也十分悠久,莒砚因“石坚且润,质腻且温,形奇且美,声清且健”于唐、宋、明曾被视为“贡品”,享有“砚林八绝”的美誉,按砚石可大致分为砚疃石砚、浮来砚、温砚以及龙尾砚“每种砚石所做的砚台都有自己特点的,你像浮来砚理质细润,易出彩,并多带金线;温砚则色现橙黄,冬月著水不冰;龙尾砚‘下墨如锉、发墨如油’……”

  在这里滔滔不绝介绍着砚台的人,就是“赵氏砚雕”的传承人赵世霞。出生在石匠家庭里的她,在父亲的影响下,赵世霞从小就跟泥土、砚台、石头打交道, “我父亲开了一家唐三彩陶瓷厂,家里姊妹四个只有我从小对石头感兴趣,每次跟着家里大人上山干活,我都会往家拣石头来刻着玩。后来逐渐地喜欢上了砚台,也从很早就希望自己在砚的制作雕刻上找到一些价值,也希望能有一个自己的砚台展馆。”08年开始当自己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赵世霞便放下了自己手上的生意,在家里一心一意雕起了砚台。

  “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做不好,在石头中间挖上个窝窝,觉得这就是个砚台了。”后来赵世霞加入了山东省鲁砚协会,每年坚持参加协会的培训,向姜书璞、高星阳等砚文化专家请教,从基本的设计、造型、书法到雕刻开始全面学习,自己的制砚水平也逐渐提高。

  博物馆没建成前,赵世霞就在家里做砚台,时不时会从外面拿很多石头回家,然后关起门就开始雕刻。“一开始自己身边的人都不理解,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天天在家里关着门鼓捣石头,他们都以为我‘疯’了,家人其实也不是很支持,觉得我不务正业。但我从来没有理会过外人的议论,他们说他们的,我就管做我的!” 面对身边人的质疑,赵如霞并不去反驳,而是在心中默默较劲:“就像是每个画家都想开画展一样,我也想有一个自己的砚台馆。”为了这个梦想,赵世霞默默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一干就是十年。

  自立秋到冬天上冻封底之前的这段时间,土地赋闲,山石得以裸露,这便是赵世霞寻找石头的最佳时节。每年十月开始,赵世霞便来到砚疃-洛山一带的石脉“寻宝”。“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挑一块石头就能被拿来做砚台,挑选砚台原石的讲究可不少。”赵如霞指着地上一堆还未清洗、满覆黄泥的石料介绍:“适合做砚台的石料莫氏硬度需在3.5左右,硬度太高,则不宜下墨,石质太软,则容易渗墨。”

  这些从地里捡来的石头,这些别人眼中的“破烂玩意儿”,却是赵世霞心中的“宝贝疙瘩”。赵世霞做砚都是依据石料的风貌来展开设计的,“在原石设计砚台时,一要看原石的形状,二要看石头的纹路。你像这个石头比较厚,外壳本身自然风化的天然纹路很像树皮,我就会把它做成树桩砚,石头凸起的地方顺着纹理雕成了松柏和老翁,而砚池部分就成了老翁垂钓的池塘。”经过赵世霞的设计与雕刻,这一个个不起眼的泥疙瘩都变成了一方方精美的砚台。

  砚石采来之后,要经历清洗泥垢、整形切割(打毛坯)、构思设计、雕刻成形、抛光上蜡等一系列十分繁杂的流程,做一方砚,短则十几天,长则数月,赵世霞便在自己家里埋头雕刻,一干就是十年。到2018年时,赵世霞终于做出了足够的砚台,经历了家人不理解、资金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后,办起了一座砚台博物馆取名世昌砚石博物馆,目前,世昌砚石博物馆成为集收藏、研究、展示、公共教育与传播中国传统砚文化于一体的专题性艺术馆。

  这个双层砚石博物馆里,一层是砚雕工作台和没有加工的原石,第二层是砚台的展厅,里面整齐摆放着质地细腻、雕工精湛的砚台。“我这个人就是实名的小气”,赵世霞这样形容自己,“之前我是做生意的,做砚台后天天赔钱,在建起博物馆之前我做的这些砚台一块也不舍得送人,也不舍得卖。”赵世霞解释她宁可不赚钱也不肯卖砚台的原因:一方面她需要攒够建砚台馆需要的藏品数量;另一方面这些砚台都是根据石头自身特点雕琢的,没有两个一样的砚台,出品即是孤品,卖了世上就再也没有第二台了。但赵世霞在另一方面也很慷慨。她把自己的砚台博物馆做成了专门的研学基地,每逢假期周末就会有各校的学生前来参观,赵世霞便无偿带着学生们学习砚台知识还有毛笔书法的技巧。她喜欢砚,更希望把砚的文化推向更广的舞台“希望能让孩子们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对砚雕产生兴趣,这就是传承。”赵世霞说。

  与“石”俱进,是赵世霞人生历程的最好概括,而“与时俱进”,是赵世霞这些年努力的方向。之前赵世霞雕砚只是依据原石的特点进行设计,现在除传统的选题之外,赵世霞还将目光放到当下,把时代中的文化热点刻入砚台,并在砚台中添加了莒国文化元素。随着赵世霞设计、雕刻制砚技术的日益精湛,她的作品先后荣获全国各大艺术品博览会金奖、银奖,她本人也成为莒县砚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她制作的砚台也成为莒县文化的代表。现在她的砚台博物馆里收藏了近600方砚台,但赵世霞依旧坚持着砚台的雕刻她说:“如果没有砚台,中国几千年的记录、书写以及书画创作都不可能实现。自己能传承文化,再苦再累都值了。”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金秀清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