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化赋能 乡村增彩!山东2021年乡村文化振兴“成绩单”亮眼

  近日,闪电新闻记者从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今年以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科学谋划,认真部署,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全省乡村文化和旅游实现繁荣发展。

  继续实施公共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和均等化配置

  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书房和乡村书房建设的意见》,在现有公共图书馆提供阅读服务的基础上,以财政投入带动社会力量参与,推进城市书房和乡村书房建设,逐步实现阅读便捷化、均等化、社会化,截至11月底,全省建成城乡书房360余家;印发《山东省乡村文化建设样板镇村创建工程实施方案》;注重发挥民间文化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促进优秀民间文化艺术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融入产业。

  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认真总结歌剧《沂蒙山》精品打造经验,继续推动红色主题文艺创作;将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纳入《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规划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带和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创造性开展“8个100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积极配合省人大制定《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

  不断丰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

  精准聚焦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公共文化阵地作用,积极搭建“五个大家”群众文化活动平台,结合全国“村晚”新春大联欢活动,创新服务方式,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力、有代表性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

  加大农村现实题材艺术作品创作演出力度

  一是把农村题材作为重点方向,加强政策引导和创作扶持,鼓励各级文艺单位创作推出更多反映新农村建设的优秀作品,用艺术的形式表现乡村文化振兴的精神风貌。二是深入开展“一村一年场戏”免费送戏工程,将戏曲进乡村纳入全省乡村振兴考核,截至12月,全省各级国有文艺院团完成送戏下乡11万余场。

  做好乡村非遗保护工作

  一是研究制定《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名镇管理办法》,启动山东省文化生态名村名镇评选工作,挖掘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中的非遗资源,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致富渠道、乡村亮点,涵养文化生态,推动文化振兴。二是积极搭建乡村非遗宣传展示展销平台。组织开展2021年“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系列活动。遗产日期间,全省各地举办的非遗宣传展示线上、线下活动达460余项。山东购物节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全省共有308家线上店铺和1006家线下店铺参加本届购物节,其中非遗工坊344家,涉及非遗产品共4772种,涵盖685个非遗项目。

  加强乡村文物保护利用

  一是组织乡土文化遗产的调查认定工作,具有重要价值的推荐申报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二是在文物安全百日攻坚集中行动之后,建立长效机制,持续开展乡土文化遗产的日常巡护,确保文物安全。三是持续推进实施文物保护工程,区分轻重缓急,对面临危险的乡村文化遗产实施抢救性保护,同时加强日常保养,做好预防性保护。四是逐步推动文物古迹走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活动,鼓励引导当地群众把保护乡土文化遗产变为一种自发习惯。五是开展100个“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培育创建工作,更好地保护乡村革命文物,传承红色基因,推动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重点推进乡村旅游精品化发展

  组织开展乡村旅游精品建设工程,做好首批山东省精品文旅小镇及景区化村庄评选材料梳理和相关汇报,命名了35个精品文旅小镇和284个景区化村庄。调度全省各市使用2020年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部分情况,提报2021年乡村振兴重大专项资金重点任务清单,重点培育文旅小镇、乡村旅游重点村、旅游民宿集聚区和景区化村庄。

  积极释放农村数字经济活力

  引导和鼓励省内乡村旅游点开展智慧化建设,充分发挥“互联网+”思维,组织全省乡村旅游点入驻省内旅游电商平台,引导和支持乡村旅游重点村率先建立网络营销试点,深化与携程、阿里、途家等国内知名旅游电商合作。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乡村旅游移动支付,乡村旅游点的民宿、农产品等实现了网上销售和网上支付,全省600多个规模化发展的乡村旅游点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推动了“乡村旅游+互联网”的创新发展。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