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威海环翠区:战“疫”中的那些暖心时刻

  疫情当前,共担风雨。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我们的身边总有这样一群人,默默付出,暖心应援,用自己的行动和爱心,讲述着一个个精彩的“环翠故事”,传递着万众同心、共克时艰的满满正能量。

  退役老兵再上“战场”

  在黄山社区的卡点执勤现场,有个走起路来有些笨拙的身影格外引人注意。他叫张兴慈,曾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2008年退役,因股骨头坏死导致腿部残疾。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他挺身而出,主动报名,义无反顾地加入社区防疫一线,诠释了“退伍不褪色、退役不褪志”的军人本色。 张兴慈负责的是社区2号卡点,在每天下午5点半到晚上7点这个时间段执勤。执勤点虽然有桌椅,但他坚持站着执勤,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本社区居民进出实时登记,对外来人员和车辆进行劝返,并告知防控措施。

  其实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他身体不太好后,曾劝他安心在家休息。但张兴慈坚持说:“只要社区有召唤,我肯定来服务。”在张兴慈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防疫一线队伍中,因为人员增加,执勤时间段做出调整,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社区工作人员商量着让他暂时休息,安排其他志愿者执勤,但都被他拒绝了。 “为了大家的健康,我只是献出了一点微薄之力。”他朴素的话语彰显了退伍军人的不变本色。 一封抗战老兵的感谢信

  “此时此刻,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2月11日下午,海源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林颖忙活完手头的工作,在朋友圈发了这样一句话,配图是一张感谢信的照片。

  “在这场没有炮声和硝烟的战场上,你们不分昼夜守护这块阵地,是战场上的勇士,是真正的英雄……”信中言辞恳切,情真意切,它是曾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王同生亲自送过来的。上午送来的信,林颖一直忙到下午才顾上看,“看到大叔的信那一刻,我眼睛一下就湿润了,就觉得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没有白费。” 看到社区的工作人员从过年开始就一直在为疫情防控忙活着,王同生心里很不是滋味,同时又很感动,于是写下这样一封感谢信送到了居委会。 “病毒感染谁不怕啊,但是社区工作人员冲在前面,为我们担着风险,守着平安,他们就是新时代的战士,真的很感谢他们的付出。”王同生激动地说。 耄耋老人捐出1000元善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在西崮村,一位耄耋老人的心也被紧紧牵动着。

  这位老人名叫丛凤滋,今年81岁。看着电视中那些毅然奔赴疫区的白衣天使们,那些无怨无悔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们,她流泪了,内心焦急万分。 2月10日,丛凤滋老人从为数不多的积蓄里拿出1000元钱,郑重地交到了村支书于德昌手中。老人眼含热泪说:“我岁数大了,去不了一线,但我也想做点事。请帮我把这些钱捐给需要的人!”她说不清这些“需要的人”,到底是哪些人,但是她知道,她的钱将被用到最有价值的事情上! 也许,在普通人看来,1000元并不算多。但要知道丛凤滋老人的老伴,已经于2012年去世了,几个孩子的家庭条件一般,而且都不在母亲身边,她年岁已高,没有劳动能力,平日里十分节俭,这1000元钱,是她能尽到的最大努力。 大家的热乎饭,我包了!

  “在这次疫情里,我看着村两委和志愿者忙前忙后,连家都顾不得了,心里真不是滋味,所以我也报名当志愿者。”说这话的是五家疃村志愿者王培玲。 王培玲的工作主要是在口罩售卖点向群众配售口罩。当看到卡点处有人需要帮忙值守时,她比谁都积极,成为了村里的热心大姐。

  元宵节的晚上,王培玲发现工作人员大都值守在卡点,连回家包个饺子、煮个汤圆的时间都没有。于是,第二天下午,她请了半天的假…… “我当时还以为她身体不舒服想回家休息,结果,我接了电话进了她家,打卤面的香味扑面而来,我当时很惊讶地问她,怎么擀这么多面条,吃的完吗?”村妇女主任岳吉叶说。 王培玲回答道:“这都是给你们和志愿者准备的,吃饱饭了才能更好地干活啊。” 一碗简单的打卤面温暖了大家的心。一名志愿者连吃了四碗,开玩笑地和王培玲说:“大姨,你的面太好吃了,我还特别喜欢吃包子呢。”王培玲爽快地回答:“好,这两天就给你们包包子!”

  本是对方一句玩笑话,但王培玲放在了心上。前一天晚上发好面,凌晨两点起来忙活,2月11日中午,她包了满满两大锅、40多个包子,送到了威石片五个村的志愿者手中。 看到大家开心地吃着热乎乎的包子,王培玲心里特别高兴。她还想着这两天再熬些粥、包荠菜包子送过来。“面对疫情,前面的干部都在冲,我们普通群众更得跟上来,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它。”王培玲坚定地说。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陶相银 通讯员 阮宝勇)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