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威海荣成:“暖心食堂”温暖老人心

  “我是1961年7月1日入党。作为一名党员,我要不断发光发热……”日前,在威海荣成市崂山街道二疃村的暖心食堂里,村里的老党员董传俊利用暖心食堂的“餐前一刻钟”讲起了党史学习教育的体会。另一边的厨房里,“巧厨娘”们或煮或炒,不多时就把清蒸大虾、西红柿炒鸡蛋、水饺、稀饭端上了餐桌。

  这样的暖心食堂,荣成市已建有363处,为农村8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午餐,覆盖荣成市46%的村居,日均服务1.2万名老人。2021年,荣成市计划至少再建100处暖心食堂。

  荣成市有8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2.9万人,96%以上是居家养老,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甚至吃不上热饭。着眼于解决农村老人吃饭难的问题,荣成市自2018年探索开办暖心食堂。而办暖心食堂,需要场地、设施、食材、人力等多方面投入,以1个村服务20名老人一餐午饭计算,一年的运营成本就高达9万元左右,其中占比最大人工成本约6万元,荣成市争取各级扶持资金,本级财政仅需负担2万元;通过信用激励手段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有两万多家企业为暖心食堂捐款捐物共计1000多万元;至于人工,则依托“信用管理+志愿服务”,交由活跃在各村的妇女志愿者队伍。

  “暖心食堂的日常运营全部由志愿者负责。”荣成市民政局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主任毕俊娜说,“全市有‘巧厨娘’志愿服务队400多支,共1.1万余人。”志愿者参与暖心食堂助餐、送餐等志愿服务,与征信管理、嘉许回馈等直接挂钩,根据参与志愿服务的次数、时间等赋予个人一定信用加分,作为信用激励的依据。

  解决了钱的问题,还需解决“怎么吃饭”的难题。荣成市推行村级互助、集中配餐、暖心饭盒三种模式。村级互助是主推模式,由各村主导运营,自己制作饭菜,自己组织就餐;集中配餐模式,则是针对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居,村里只负责提供就餐场地,引入配餐企业、周边企业、大型养老机构进行集中配餐。而暖心饭盒模式,则是暖心食堂“2.0”版,村居通过市场化运营或者自建厨房,把饭菜“点对点”配送到老人家里。

  在荣成市人和镇北齐山村的暖心食堂,墙上的“暖心饭盒个性化菜单”十分醒目,村里69名服务对象的情况详列在册:姓名、身体状况、患有何种病症、喜好什么饮食、医生的饮食建议等,全部标得明明白白。这又是暖心食堂的“3.0”版。村里对每位服务对象全面体检,按照医生建议确定了个性化食谱,通过不同的饭菜搭配,让老人们吃得营养又健康。饭菜做好后,再由志愿者逐个送到老人家中。

  暖心食堂不仅暖了老人的胃,也暖了他们的心。集中就餐的暖心食堂均设有丰富老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餐前一刻钟”节目,或听讲座,或是做健身操,有条件的村居还在暖心食堂设置了电视、图书角、阅报栏,让老人们在享用可口饭菜的同时,感受文化生活,文明实践也由宣传引导变成了群众主动参与。

  为了确保暖心食堂能长期运营,荣成市出台了《荣成市农村暖心食堂建设指导意见》《荣成市农村“暖心食堂”长效运营保障指导意见》《荣成市“暖心食堂”三年工作方案》,并实行月度例会制度,由荣成市委副书记牵头,每月组织民政、农业、市场监管等部门和相关镇街召开联席会,为食堂运营扫除障碍。此外,荣成市还探索提升暖心食堂的自身“造血”功能,有条件的村居建设“爱心农场”,产出收益用于暖心食堂建设。以王连街道东岛刘家村的暖心食堂为例,食堂设在老村委大院里,财政补助解决了冰柜、空调和厨具等大件,人工被志愿者们包揽了,村里还开辟了19亩地的“爱心农场”,收获的果蔬、粮食不仅够老人们吃,还有盈余。从2018年运营至今,东岛刘家村的暖心食堂没花村集体一分钱。

  2020年,荣成市的暖心食堂入选了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全国第二批23个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今后,荣成市将全面拓展深化“信用管理+志愿服务”模式,把更多农村群众和社会爱心汇聚到暖心食堂中来,力争到“十四五”末,使食堂突破620家,覆盖荣成市80%的村居,让2.4万名高龄老人吃上免费午饭。同时,还要依托暖心食堂放大乡村治理效能,做足做好“食堂+文明实践”“食堂+网格治理”“食堂+党建创新”的融合文章,把食堂打造成文明实践的新阵地,服务群众的新纽带,乡村善治的新载体。(通讯员 李钟芸 董子宇)

  (稿件原载于2021年4月21日《大众日报》4版)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金秀清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