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临沂高埠前村:塑造美好灵魂 建设文明家园

  9月28日,秋意正浓,金风送爽,临沭县郑山街道高埠前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化成书院孔子像前,一群志愿者正举行祭拜仪式。仪式后,他们走进化成书院,交流学习传统文化和志愿服务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近年来,高埠前村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地生根,用文化助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走出了一条适宜本村发展的特色之路,先后荣获中华孝心示范村、山东省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村、市级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筑阵地,创新弘扬传统文化的载体

  高埠前村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发端于一堂孝文化宣讲课。

  2018年3月,时任临沭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明办主任张春光,到高埠前村进行孝文化宣讲,吸引了60余名村民前来听课。以后,每个星期他都到该村进行宣讲。慢慢地,这种以孝文化为切入点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解课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认可。

  谈及此事,张春光深有感触:“打仗靠阵地,弘扬传统文化同样要有阵地。有了阵地,弘扬传统文化才有施展本领的舞台!”

  高埠前村开始注重阵地建设。村里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站长,并配备专职管理员2名,整合村内宣传文化阵地,将党群服务中心、志愿服务站、农家书屋、文体广场、孝文化讲堂、化成书院等全部纳入其中,实行“一个中心,多种使用”。

  孝文化讲堂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在这里,他们先后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训班20期,培训学员1000余人次;举办“孝亲尊师”亲子营6期,培训中小学生400余人次;开办健康养生培训5期,参学人员近300名;举办文艺演出6场次,受益群众700余人;承办2020年度全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验交流大会临沭分会场,进一步扩大了影响。

  与此同时,他们深入挖掘村庄历史文化价值,相继建成化成书院、农耕文化馆、京剧艺术馆等馆所,带来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古朴的生活气息,成为了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截至目前,高埠前村已累计接待各类研学人员2万余人次。

  ■建队伍,打造弘扬传统文化的团队

  弘扬传统文化需要一支强大的队伍。高埠前村在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的同时,大力发挥文化志愿者、文艺骨干等的重要作用。党员贾淑娟是村委委员,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爱好者、践行者。村民陈贯春是一名文艺爱好者,更是一名热心人。他动员周围村居的文艺爱好者30余名,经常来村里举办文艺演出。

  在他们带领下,村里一支弘扬传统文化的队伍开始形成。尤其是去年,村里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党员干部、群众代表、传统文化爱好者等力量,成立了3支志愿服务队伍,现在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师10名、志愿者70余名。

  在志愿者队伍中,一位头发稀疏、身穿红马甲的六旬老人格外引人注目。老人名叫陈贯瑞,是村里有名的大孝子。说起他,郑山街道文化站站长王仕传竖起大拇指称赞:“老陈既是传统文化的学习者、践行者,更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

  5年前,为了照顾瘫痪在床的老母亲,在外闯荡了40多年的老陈回到家乡。2018年,县里、镇里来了一拨又一拨志愿者,进行孝文化宣讲。老陈是一名忠实听众。听得多了,老陈也成了一名志愿者。他自费购买了投影仪,每晚义务给村民播放孝文化的片子。

  令老陈没想到的是,这两年,他身边竟有了不少“学生”。自称老陈学生的邱洁,是郑山街道老干办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乡村振兴志愿服务队的一员。邱洁说:“一开始,我对传统文化缺乏认识。听了陈老师的课,我明白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主动加入到了志愿队伍中!”

  ■抓活动,提升弘扬传统文化的效果

  弘扬传统文化必须开展系列活动。只有把各种活动开展起来,弘扬传统文化才能长流水不断线。

  村“两委”每年都会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宣传普及传统节日习俗,丰富节日文化内涵,引导村民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

  同时,他们还利用传统节日和老年人生日,为村里70岁以上老人常态化举办“饺子宴”“生日宴”。目前,村里共举办“饺子宴”15次、“生日宴”30次。每年春节、元宵节期间,志愿者们会带领村里青少年到敬老院给老人们包汤圆、煮水饺,为老人们送温暖;清明节他们积极倡导文明祭祀;端午节他们为老人们包粽子、煮鸡蛋,老人们给孩子绣香囊……村里广泛开展了“好媳妇”“好婆婆”“十星级文明信用户”评选活动,先后涌现出各类典型100余人。村内团结之风、文明之风、孝老之风,日渐形成。

  “爱我中华”红色主题教育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更是开展得有声有色。通过集体诵读《三字经》《弟子规》《孝经》,村民们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邱洁感慨地说:“《弟子规》中讲的‘泛爱众’,就是做志愿者,帮助别人!”

  弘扬传统文化,助推精准脱贫。他们发挥资源优势,沿沭河长廊发展农家乐、采摘园、花海等文化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增加收入。目前,村集体收入达1200余万元,户均收入3万余元。全村20户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