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山东各地汇聚起共护黄河的志愿服务合力

  “志愿红”守护“黄河绿”

  蜿蜒黄河水,在山东奔流入海。坐拥这份宝贵的生态资源,山东如何汇聚起全民参与的黄河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合力,让环保行动变为日常实践?

  11月4日至7日,“万里同心,共护黄河——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媒体记者网络大V山东行”活动开展。为期四天的行程中,采访团走进菏泽、济宁、德州、滨州和东营五座沿黄城市,探访山东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实践。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单一力量所能及。山东的破题之道,在于通过创新机制将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在滨州,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多个部门,打造了“政府—企业—社区”三级志愿服务矩阵,开展了一系列“冒热气”“聚人气”的活动,如净滩行动、“无废滨州·旧物新生”环保手作等,让生态保护从政府的“独角戏”变成了社会各界的“大合唱”。

  这种联动模式在各地得到生动实践。东营市牵头成立“守护母亲河,志汇黄河口”联盟,整合30余家单位资源,累计组织数千人次志愿者开展巡河护滩。德州市则成立志愿服务联合会生态环境保护分会,依托近5万名志愿者,联动高校与社区,构建起“红色志愿服务+绿色低碳文化”深度融合的实践体系。

  力量聚合的关键,在于深入基层。梁山县黄河志愿者协会会长马文稳道出了基层实践的真谛:“我们把政策条文变成‘护河三字经’这样的家常话,将宏观政策转化为群众看得懂、能参与的日常行动,真正激活了保护的‘神经末梢’。”

  山东各地还不断探索“生态+文化”路径。德州在传统节日的活动中巧妙融入“零废弃”理念,如在元宵节猜灯谜的活动上,居民们猜的不是普通灯谜,而是环保灯谜。

  滨州则深挖本土元素,将吕剧、草柳编、扎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环保结合,利用博兴草柳编传统手工艺术开设低碳编织手工坊,让生态文明理念变得生动具体。

  如何让生态保护从口号变成全民自觉?山东通过沉浸式体验、环保和教育融合,打破环保的“神秘感”,激发每个人的主人翁意识。

  环保不是“藏在后台”的隐秘工作,要让大家亲眼见到、亲手摸到,才会真正认同。济宁市的做法颇具代表性,筛选35家环保设施单位向公众开放,让公众直接进厂参观。截至目前,开放活动线上线下已吸引3万余人参与。

  青少年是环保理念传播的关键受众,当环保与教育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在东营,胜利四中的学生们将学科课程与生态环保紧密融合,通过水质检测探究藻类与水污染的关联,以“自然笔记”记录环保见闻,这些活动让环保理念在孩子们心中播种生花。(记者 赵雅南)

初审编辑:陶云江 窦永浩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