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青岛市城阳区: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国旗下的微宣讲”一年讲了2800余场

  □本报记者 肖 芳

  理论宣讲之重要,不言而喻:它是连接理论与实践、政策与群众的桥梁,是“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关键环节。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推进过程中,如何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真正学懂、弄通、做实,是一个现实而重要的课题。

  记者获悉,青岛市城阳区创新性地探索出“国旗下的微宣讲”这一理论宣讲新路子,从解答“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三个问题入手,在理论宣讲上做好“通俗”和“接地气”的文章,既不失深度又浅显易懂,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的响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在场所有人员仰头,行注目礼,高唱国歌,现场气氛肃穆而隆重。升旗仪式结束后,理论宣讲员站到国旗下,用三五分钟的时间、七八百字的篇幅,将党的理论政策联系鲜活的工作实际,谈启发、感悟和思考——每周一,伴随着升国旗仪式,这种短小精悍的“微宣讲”,都会在城阳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分中心、实践站准时上演。

  谁来讲?城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学平介绍说,这些理论宣讲员,都是来自基层一线的工作人员,包括公务员、企业职工、社区工作者、教师等多种身份。他们不全是具有深厚专业素养的理论专家,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上级重要讲话精神和政策等有着最为朴素和生动的理解。

  这种由“身边人”讲述的理论宣讲,少了一些形式主义的“高深”,多了一些贴近基层的“土气”,因而更加接地气、有生气。例如,在城阳区惜福镇街道升国旗仪式上,理论宣讲员尹乔作的题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微宣讲,从网络走红的80后“白发干部”李忠凯谈起,分析了他身上“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和担当,以及“5+2”“白+黑”的坚韧和刚强,号召大家立足本职岗位,“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引起了现场基层青年干部的情感认同和强烈共鸣。 

  讲什么?“国旗下的微宣讲”把切入点置于群众视角,从大家最关切、感受最深刻的问题现象出发,引导大家从浅层面的认知向理论深度的认识递进。由于从一线工作扎根生发而出,所以更加具有穿透力和说服力。

  例如,城阳区档案馆馆长、区理论宣讲员朱崇伟在全区机关干部周一升旗仪式上的微宣讲,虽然已经过去了半年多,但依然让城阳区很多干部记忆犹新。“4月1日是不凡的一天。今天由我作为向导,带领大家穿越时空的隧道,探寻历史上的今天。”以此开头后,朱崇伟接着分别追溯了中国历史、青岛历史和城阳历史上的今天,得出“档案是历史的记录,时空的见证”的结论,进而对“档案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的重要指示精神作出了一个鲜活而生动的注脚。

  怎么讲?仪式,是催人奋进的“号角”。一次刻骨铭心的仪式,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在采访中,多位受访者表示,城阳区的“国旗下的微宣讲”,伴随鲜艳的国旗、激昂的国歌而进行,因具有强烈的仪式感而更能唤醒使命感、责任感、自豪感。“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我们把‘国旗下的微宣讲’作为一种定期进行的仪式感教育。”白云山学校校长辛纬国表示,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都会安排老师或学生进行缅怀革命先烈等内容的“微宣讲”,以此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如今,城阳区“国旗下的微宣讲”已持续进行了一年多,组织开展各类集中宣讲2800余场,受众38万余人次。与此同时,城阳区还充分发挥融媒体作用,利用“阳光城阳”微信公众号、“爱城阳”手机APP等“互联网+”平台,开设“国旗下的微宣讲”专栏,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及时发布理论宣讲短视频,在更大范围、更广渠道进行理论宣讲,努力实现“找准切入点,把人拉进来;增强吸引力,把人留下来;触动共鸣点,让心住下来”。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