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青岛市即墨区做好“通俗”和“接地气”文章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日前,青岛市即墨区委宣传部获评“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成为我省今年唯一获中宣部表彰的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即墨区通过搭建“135”宣讲体系,在“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上持续发力,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 本报记者 张晓帆 宋 弢 

  本报通讯员 刘耀泽

  宣讲体系上下联动

  “即墨发展响当当,离不开典型好榜样,‘三化一型’是方向,号角吹响勇担当……”近日,在即墨区“争先进 创典型”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伴着铿锵有力的即墨大鼓鼓点,激情昂扬的宣讲人以曲艺的方式在台上说唱起了《夸夸身边好榜样》,脍炙人口的段子生动诠释出先进典型在各自领域默默奉献的故事。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推进过程中,如何做好“通俗”和“接地气”这篇文章,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即墨区探索建立起“135”宣讲体系:即搭建一个区镇村三级宣讲人才库平台,抓好理论讲堂、文化广场、网络媒体三个载体,构筑领导干部讲政策、专家教授讲理论、行业精英讲专业、先进典型讲事迹、村村响广播讲故事的五讲体系。

  即墨围绕“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的三大关键着力点持续发力,打通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推动理论惠民宣讲工作走向常态化、大众化、多元化,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真正学懂、弄通、做实。即墨区培育了4000余人的区、镇、村三级宣讲队伍:区级层面成立宣讲人才库,组建了党政领导干部宣讲团、道德模范宣讲团等21支宣讲队伍和1100余支宣讲小分队;镇级层面发动辖区内的身边好人、五老人员等组建百姓宣讲团;村级层面成立了由村庄干部、老党员等组成的宣讲小分队,定期组织礼仪、党史等宣讲。

  即墨编制了理论惠民宣讲自助菜单,通过集中组织、基层“点菜”的形式开展宣讲活动,根据宣讲团成员的宣讲主题,形成了“单位邀请、宣讲团成员响应、派员单位支持”三方互动的宣讲机制,构建起上下联动的宣讲体系。

  身边人讲身边事

  队伍建起来以后,如何从群众视角、用群众的话讲十分关键。即墨区在运用“身边人讲身边事”、宣讲大赛、理论讲堂等传统宣讲模式基础上,创作编排柳腔现代剧《家风》、快书《鲤鱼情》、相声《扶贫风波》等92个原创文艺节目,通过多种形式的原创文艺节目宣讲,拉近理论宣讲与群众的距离。

  《家风》以即墨女孩马俊俊信守承诺替父还债的故事为背景,结合全国各地诸多诚信道德模范的事迹创作而成,自2017年创作完成以来,已连续受邀在青岛市各地演出50余场。“柳腔是即墨的地方传统戏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巧用柳腔讲家风,像是身边人讲故事,‘法律无情人有情’的现实故事为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起到了家庭教育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家风》的主演,国家二级演员、柳腔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袁玲说。

  “灵活多变的宣讲形式,用小切口呈现大主题,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少了形式主义的‘高深’,多了贴近基层的‘土气’,也更受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欢迎。”即墨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克辉说。近年来,即墨年均开展理论惠民宣讲达8000余场次,不断激发出基层主动宣讲学习的内生动力——段泊岚镇宣讲团成员周法廉一直挖掘并宣讲红色文化和浩然精神,义务宣讲3000余场次,受众40万人次……

  “小喇叭”传递好声音

  北安街道积极探索更加符合农村实际和群众“胃口”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通过深入走访调研,我们想到了利用红火的广播。”街道工作人员于娴介绍,虽然网络、微信等新的传播方式越来越普及,但在农村,尤其是农村的老年群体对广播仍有很大需求。

  北安街道很快成为“田间小喇叭”的试点村。“田间小喇叭”依托覆盖57个村庄的小喇叭“村村响”广播系统,开设《党建五分钟》栏目,围绕创城、美丽乡村建设、移风易俗等热点话题定期录制节目,送到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小广场等群众劳动生活时随时可以听到的地方。

  如今,北安街道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田间小喇叭”的工作中,不少村干部、办事处青年宣讲团的成员和村民也加入其中。

  即墨区积极探索以“村村响”广播为主要载体的基层理论宣讲模式,利用现有镇村公共广播系统,每天早、晚各半个小时,由宣讲团成员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宣讲,破解了基层理论宣讲中存在的“深入难、接受难、持续难”问题。截至目前,已有9个镇街的469个村庄安装了广播系统,覆盖人群51万余人。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