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理论宣讲 | 贾冬梅:坚守初心 筑梦小康

  2019年两会期间播出一档特别节目:用画画的方式画出人们心目中小康的样子。10岁的小朋友画了宽敞的学校,27岁女孩画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空间,37岁的父亲画了孩子在青山绿水里玩耍的场景,71岁的老人画了一家团圆的餐桌……可见,小康不是单一的,是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的美好生活期盼或状态。这种期盼状态,正在变成现实。那么小康之路是怎么走来的呢?小康梦又是如何实现的呢?

  初心见证小康路

  中国古代最早提出小康的《诗经》记载:“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摆脱贫苦、安定生活是中国老百姓的基本需求。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没有提出“小康”这个概念,但带领老百姓所进行的一切艰苦的斗争,都是朝着小康的方向不断前进。新中国成立,老百姓过上安定的生活,这还不是小康。那时日子并不宽裕,10来平方的房子几代人一起住,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通常不足100元。着力解决全国人民温饱问题,成为当时党的艰巨任务。

  1979年,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把“中国式的现代化”称之为“小康之家”“小康的国家”。为什么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因为它还是相对低水平的,不同于西方发达的现代化。用邓小平同志的话讲,“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即使要实现这个并不富裕的小康,也得需要用20年左右时间。那时,人均GDP将达到1000美元,而日本当时就达9000多美元。 

  1999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70多美元,排名世界第118位。小康之家的目标实现了。但这时的小康只是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发展不协调的小康。当时我国还有3000多万人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再用20年左右时间即到2020年,建设经济、民主、科教、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协调发展的全面小康。相比提高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建设全面小康会更加迫切也更为艰难。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党中央吹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由建设改为建成,根本用意是要更快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更好满足老百姓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不断增长的新需求。

  从最初的贫穷、温饱、总体小康,到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收官,小康之路越走越宽广,小康梦越来越接近现实。尽管现在还有一些短板需要解决,还要啃一些最难啃的硬骨头,但只要我们坚守初心,就一定能实现全面小康梦。

  初心助力小康梦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实现小康梦,要靠领头雁。在2005年之前,济宁邹城后八村是出了名的贫困落后村,外欠账目20多万元,村中没有一条像样的土路,土坯房占全村三分之一。2005年,宋伟的公司正处在上升期,当村民请他回村带领大家伙脱贫致富时,他毫不犹豫放弃自己的事业,扛起了带大家奔小康的重任。他深知,自己不仅是生意人,更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员就该为老百姓谋利益。他垫付资金创办了第一个村集体企业,获得200多万元的收益,不仅还清了外债,还有多余的建设资金。他带头拆掉自己的别墅,拿出300万元作为拆迁费用,帮助村民实现了不花一分钱、免费住新房的愿望。后八村也成为济宁市第一个当年建设、当年入住,而且免费入住的改造典型。

  如今的村民,也是股民。每户家庭都有股值400万元左右,每人每年的分红和福利近4万元,家家都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如今的后八村,集体固定资产超40亿元,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是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乡村、中华孝善第一村,还是济宁市第一个建立村级党委的乡村。后八村的蝶变、村民的小康生活,离不开他们的领头雁宋伟。他坚守一颗为村民谋幸福的初心,助力后八村提前过上了小康生活。

  风雨多经志弥坚,大浪淘沙始见金。只要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坚定坚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必定会在实现全面小康梦的基础上,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强国梦!

  (此为山东省理论宣讲比赛获奖稿件;作者:贾冬梅 山东省百姓宣讲团成员 汶上县委党校教研室副科长)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