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党支部挑大梁领办合作社,三大难题逐个破解——果业转型升级的“栖霞实践”

  在栖霞召开的全省果业发展现场会议上,与会人员参观果都云苹果大数据管理平台。

  □本报记者 董 卿 杨秀萍

  本报通讯员 胡国峰 蒋言芳

  深秋时节,车到栖霞,就像进入了一个大果园。拐拐绕绕,眼看导航快用不上了,就到了官道镇姚庄区域苹果示范基地,姚庄、丁家庄、南照三村连片,2000多亩全是苹果。栖霞是一座“苹果托举起来的城市”,全市苹果栽培面积达到128万亩,年产量220万吨,居全国县市之首。继“中国苹果之都”之后,去年,栖霞市又被授予“世界苹果之城”,栖霞苹果被选为“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专用水果”“全球驻华大使馆指定专用水果”,品牌价值达到53.43亿元,是烟台苹果品牌价值的典型代表。

  栖霞苹果能一直这么“牛”,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栖霞市委书记陈兆宽坦言,由于栖霞苹果产业发展比国内其他产区都早,现役部分果园品种老旧、树龄老化等问题开始先期显现,目前全市有老旧果园35万亩,占总量的27%,这些果园苹果的产量、质量、效益、竞争力出现了峰值回落的现象。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中国苹果之都”的果业振兴,路在何方?

  问题是探索的动力和创新的起点。从2012年开始,栖霞市便启动实施了“苹果全产业链提升计划”,全链条推动果业转型升级。但在具体实践中,却遇到了三大难题:“谁领着干”“地谁来种”“地怎么种”。尤其是面对每亩果园高达3万元的改造费用、改造后3年内只有投入不见产出的现实问题,让栖霞市委、市政府班子成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不把农民组织起来,不改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模式,不解决好“地怎么种”的问题,现代果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就难以实现,果业振兴的美好愿景将是空中楼阁。

  着眼于破解这一系列问题,栖霞在烟台市率先探索、创新开展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促进苹果产业革命的“栖霞实践”。这种实践有效解决了“谁领着干”的问题,党支部成为苹果振兴的组织者、引领者和推动者。解决了“地谁来种”的问题,由合作社对入社果园进行统一开发、统一种植、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解决了“地怎么种”的问题,在经营体系上变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适度规模经营;在生产体系上突出烟台市改造创新提升的要求,采用良田、良种、良法、良品“四良”模式,运用土壤修复、绿色防控、物联应用、智能管理等先进技术,进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在产业体系上,合作社一头联起广大农民,一头联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研院所、苗木基地、大型超市,实现了小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有了一举多得的好路子,栖霞各镇村踊跃跟进,果农争相加入合作社,果园改造进展如火如荼。“党支部+合作社+集体土地”是栖霞市臧家庄镇前法卷村探索出来的发展路径,而蛇窝泊镇东院头村采用的则是“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路径。在鼓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面,该市并没有“一刀切”,而是采取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方式,立足村情,因村而异,多元化建立起了10余种经营模式。

  截至目前,栖霞市已发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村庄698个,占村庄总数的73.2%,其中420多个果品类合作社,仅用不到两年时间便流转土地改造老旧果园3.5万亩,栽植新品种苗木390多万株,带动果园改造提升10万亩,带动农户4.7万户10.2万人,增加村集体收入1.3亿元,促进农民增收1.8亿元。“四年后果园将进入盛果期,保守测算,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促果业振兴的村庄,年均将增加村集体收入200万元左右,入社社员年收入是入社前的2倍以上。”陈兆宽介绍。

  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栖霞走出了一条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果业振兴之路,先后荣登“2018年度中国三农创新十大榜样”“山东省乡村治理十佳案例”第一名。

  10月20日,全省果业发展现场观摩会议在栖霞召开,陈兆宽代表栖霞市66万人民、近40万果农作了典型发言。他表示,栖霞市将力争三年内全面完成老旧果园改造任务,辐射带动全市果园质量提升,助推全省果业高质量发展。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