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山东:坚定文化自信 澎湃奋进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深度耕作人文沃土扎实推进文化“两创”

坚定文化自信 澎湃奋进力量

图为孔子研究院。(资料片)资料:赵琳 制图:巩晓蕾

  本报记者 赵琳 张依盟

  金秋季节,是丰收的时节。在山东,沉甸甸的文化果实也让群众“大饱眼福”:儒学传世文献系统性整理出版的最新成果《儒典》发布并亮相“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202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取得丰硕成果;以“会”为媒,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首届中华传统工艺大会结硕果,推动文旅产业新跃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山东,就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对山东提出明确要求。2013年11月,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18年6月,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要加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让优秀文物世代相传。2021年5月9日,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时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十年来,山东坚定扛起责任担当,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挖掘儒家文化深厚底蕴,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文化软实力持续提升。精神文明蔚然成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建成一批“四德工程”示范县,涌现一批“齐鲁最美人物”“山东好人”。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区域性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工程深入推进,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重要平台。文旅融合如火如荼,“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品牌更加响亮。

  3天时间里,8位外国政要、前政要,2个国际组织,31个国家的48位驻华使节,22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202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尼山智慧”。

  牢记总书记嘱托,扛起文化大省使命,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当好文化“两创”的探路者、先行者。一年一度,在孔子诞生地曲阜举办的这场人文盛会,彰显了山东在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研究阐发是基础。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重要回信精神,山东持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宣传宣讲。建设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整合全省社科研究力量。实施人文社科强刊计划。建设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馆等儒学研究传播机构,打造世界儒学研究高地。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才是关键。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与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共同设立“尼山学者”,在教育部支持下成立联合研究生院,创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项研究生”培养。

  探访圣贤古迹、走进社区乡村、听取名家讲座、开展交流研讨……每年8月,来自全国16所高校的学子相约曲阜。北京师范大学张万乐的硕士专业是数据与信息工程,对“跨界”攻读博士生感到兴奋,“不同学科的同学一起讨论传统文化,思路更开阔了。”

  推进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一带一路”国家《论语》译介工程、“儒学大家”计划……山东深耕文化“两创”,不断搭建高端平台,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山东贡献。

  这个“十一”假期,激扬爱国情、喜迎二十大成为山东干部群众欢度国庆的鲜明底色。在“红嫂家乡”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络绎不绝的游客来到这里参观学习。沂源县游客薛丽一家参观红嫂明德英事迹展室后,站在国旗墙前,与国旗拍了张合影。“红嫂们不图名,不为利,她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她说。

  总书记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牢记总书记嘱托,山东始终把挖掘、诠释、弘扬沂蒙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先后出台实施《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关于大力弘扬沂蒙精神的意见》等政策法规,创办山东沂蒙精神研究会、沂蒙干部学院等平台,举办一系列高层次研讨活动,夯实传承弘扬的坚实基础。

  齐鲁大地上,一处处遗址、一段段历史可感可信,化作生动的红色教材。山东持续开展革命遗址普查工作,规划推出红色文旅产品,威海刘公岛、铁道游击队纪念馆等成热门景点。讲好红色故事,民族歌剧《沂蒙山》、舞剧《乳娘》、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杂技剧《铁道英雄》等文艺精品叫响全国。其中,民族歌剧《沂蒙山》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大奖”,实现国家舞台“大满贯”。

  山东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全国率先实现大中小学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70所学校入选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

  优秀传统文化在不断深入人心过程中,也逐步融入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构筑道德文明新高地。从“一餐热饭”入手破解养老难题,全省已建成助老食堂近8000家;扎根覆盖全省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发动1700余万名志愿者力量,全力做好“五为”志愿服务。探索出济宁“和为贵”、威海海贝信用积分等基层治理模式。截至目前,共有1104人登上“中国好人榜”,20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居全国前列。

  文化铸魂,产业添翼。推动一大批遗址遗迹、古镇古村纳入旅游线路,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1180处,其中建成景区并开放620处,文旅深度融合,写就“诗与远方”。

  青州红丝砚、泰山玉章、齐笔、滨州海瓷印泥盒……正在北京举办的“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来自山东的“新文房四宝”引人驻足,受到参观者欢迎。立足深厚的传统文化,全域推进“山东手造”工程。全省手造企业和经营业户达119万家,直接从业人员350余万人,成为山东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

  数据,标记着山东文化产业扬帆远航的速度。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152.4亿元,同比增长24.4%,高出全国8.4个百分点。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