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王其欣的小事大业

  15年前,有人劝王其欣:“多接点案子,多挣点钱,比啥都强。揽这些没有经济效益的‘分外事’干啥?!”王其欣回答:“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比不上群众的口碑,我有责任有义务为老百姓干点实事。”

  15年后,王其欣依然秉持这样的初衷。

  王其欣,济南市莱芜区高庄法律服务所党支部书记、主任。15年来,他扎根基层,默默从事基层法律服务和人民调解工作,维护着社会和谐的第一道防线——累计调解纠纷近4000件,义务普法宣讲800余场,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近700次。

  奋斗者,正青春!王其欣说:“我会继续扎根基层,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同事朋友:他“爱找事”

  费力不讨好的事,他主动揽过来;别人“躲着走”的事,他一头扎进去。在同事朋友眼中,王其欣是个“爱找事”的人。

  2018年年底,莱芜区高庄街道村民高某因工伤事故去世。刚开始,村里找了当地威望较高的人去跟企业协商赔偿事宜,可前后跑了20多趟,始终没有谈妥。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家属情绪越来越激动。村里找到王其欣,希望他帮忙想想办法。

  “这样的事费力不讨好,赚不到钱不说,还很难调解好,还是别接了。”有人劝他。但王其欣摇头:“村里找到咱,就是信任咱,不能因为难度大或不赚钱就推出去。”

  王其欣第一时间赶到死者家中,先稳住死者家属的情绪。在取得家属信任后,他条分缕析地向家属讲解相关法律规定,并找出类似的工伤死亡案例作参照。历时近一个月,经过十几次沟通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本以为问题圆满解决,没想到,一个多月后,村里再次找到王其欣。原来,因为死亡赔偿金的分配问题,死者的妻子和公婆闹翻了。了解情况后,王其欣提出,先把赔偿款放到村里,达成分配协议后再交给死者家属。王其欣向各方详细讲解了死亡赔偿金如何分割的规定,并根据死者家属与死者共同生活的紧密程度及生活来源,结合公序良俗进行了分析,死者家属当场签好了调解协议。

  类似的事,王其欣没少干。小到几棵树、几百元的邻里纠纷,大到人身伤亡纠纷,只要群众找上门,他都尽心尽力调解。

  在王其欣办公室的书柜里,整整齐齐摆放着9本工作日记,每天接待了哪些群众、解决了哪些问题,他都一一记录其中。这些年,仅他参与调解的案件就有3814件。

  领导:他“能扛事”

  今年“五一”前夕,王其欣赶往高庄街道大北冶村,回访土地流转费落实情况。得知钱都发放到村民手中后,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2021年10月底,高庄街道大北冶村、小北冶村等3个村的党支部书记一起找到王其欣,请他帮忙调解一起涉及300多名村民的土地流转费纠纷。3个村的200多亩土地流转给承包方,由于效益不好,承包方一拖再拖拒不支付流转费。

  王其欣当即接下这个工作,隔三岔五就去找承包方谈心讲理说法,算违约后果,算社会效益,他算出的一笔笔法律账、经济账,彻底结束了这场拉锯战。一周后,55.8万元的承包费终于要了回来。

  能干事、不怕事,在领导眼中,王其欣是个“能扛事”的人。

  2016年9月,高庄街道开始对农村经济合同和项目竞标进行规范。

  王其欣在走访调研中发现,有的村(居)在签订村级经济合同、处置村集体资产、重大项目发包等经济事务中,随意性太大,有些无书面合同,有的合同程序不合法、内容过于简单,容易产生纠纷。

  了解这一情况后,王其欣着力在规范“三资”清理、规范村级合同、探索实施事前防范监管方面下功夫,在规范完善已签合同的基础上,帮助村(居)起草、审查、备案合同,保障村级项目实现依法运作、阳光运作,使村级各类经济活动由“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防范”,有效降低了法律风险,避免了经济纠纷和经济损失的发生。

  截至目前,高庄街道所辖村(居)的经济合同和项目竞标全部纳入法治轨道,成为全区首个开展村级合同规范化管理的镇街,新华社对这一做法及成效进行了专题报道。

  处理信访案件,则形成了“信访办化解+王其欣调解”联手联动处理模式,王其欣以其熟悉民情、知悉法律的优势,在信访群众和政府之间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

  人民群众:他“办实事”

  如今,在高庄街道,提起王其欣村民都会竖大拇指。“有纠纷,找其欣”已成为大伙儿的共识。然而15年前,王其欣刚刚参加工作时,远不是这个样子。

  “一个20来岁的小伙子,能给我们调解矛盾?”“嘴上没毛,办事不牢。”村民对这个85后小伙子充满质疑、全无信心。但王其欣并不气馁,他相信只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帮群众处理好每一件事,不管是大事小事、难事易事,就一定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他走街串巷、登门入户,大力宣传人民调解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用心用情做好每一次调解工作。渐渐地,村民开始对这个小伙子刮目相看,认为他“能帮咱老百姓解决问题”。

  有一次,王其欣去一个村办业务,遇到一位很多年前他帮助打过官司的村民家属,尽管他戴着口罩,这位家属还是一下子就认出了他。等王其欣办完事出村的时候,这位家属已在路口等着他,还拿出一把面条往他手里塞。王其欣赶紧摆手,这位家属说:“你是不是嫌孬?这个面条不值钱!”

  这件事对王其欣触动很大。“群众讲感情,也最重感情,你给人家解决了问题,他一辈子忘不了你,群众的认可,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王其欣说。

  在调解纠纷的过程中,王其欣意识到,许多矛盾纠纷的发生源于村民不懂法。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他做起了义务普法工作:联合庄户剧团编排法治文艺小戏,将土地政策、赡养义务、反集资诈骗等法律知识融入其中,送戏下乡;开设“其欣说法”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典型案例,线上解答法律咨询……这样的普法方式,方便了群众,群众也爱看、看得懂。

  他还开展“定制式”上门普法,进行法律援助。高庄街道每一个村落他都走遍了,开展的普法讲座惠及群众30万人次;累计为弱势群体办理法律援助案件689件,为受援人挽回经济损失800余万元。

  15年,扎根基层、奉献青春、成就自己。王其欣先后获得“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普法工作先进个人”“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全省人民调解专家”“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员”等荣誉称号。

  “人民调解、法律服务工作是小事大业,这些事情做好了,理顺的是民心民意,密切的是党群关系,构建的是社会和谐。做好这些看似很小的事情,成就的是自己的人生大业。”这是王其欣对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理解,也是一位新时代青年对自己人生的谋划。(武希刚)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