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日照绿 数代传承心

谷雨前后,日照绿茶进入集中采摘期

  日照,世界茶学家公认的三大海岸绿茶城市之一,“日照绿茶”品牌价值已达到57.16亿元……而曾经这片土地被人认为不适合种茶。

  不断延展的茶园

  春光明媚,日照市岚山区的茶园又迎来采摘季。78岁的老茶人周立全站在北门外社区官山半阳坡的茶园里,恍惚间回到了1966年,他又变成了那个因茶树成活而喜出望外的年轻人。

  那是“南茶北引”最为艰难的时期。1965年秋天,北门外村试种了8.7亩茶园,周立全负责督促社员们按时出工。

  在北方越冬,对茶树幼苗来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人们用稻草、棉被等搭起屏障为茶苗挡风,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茶树。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春天,茶树成活率达到57%。这里成为“南茶北引”最早试种成功的茶园。从那时起,茶产业被日照定为新兴产业加以推广。

  然而,群众有不同的声音。“尽管传统种植填不饱肚子,但有人依然守着不肯改变。有些人认为种茶是自断前程的做法。”巨峰镇西赵家村老支部书记金为玉说。

  但是,有了北门外村种植成功的经验,岚山区各级党组织有了信心,带领群众播下一批又一批茶籽。西赵家村也成功了,这里三面环山,小气候相对温和,霜冻害现象发生少,试种的茶树成活率高、规划面积较大,后来被称为“南茶北引第一村”。

  日照绿茶从此扎下了根。茶农们依靠茶园,日子渐渐好了起来。

  受气候影响,日照的茶树越冬期长,生长缓慢,积累的营养成分较多,所以叶片较厚、茶梗较粗,炒制的干茶外形较为粗实,叶底柔韧性较强,加之独特的海岸环境,孕育出了日照绿茶“香气高、滋味浓,叶片厚、耐冲泡,黄绿汤、板栗香”等特点,被誉为“海岸绿茶”。2020年,欧盟理事会将日照绿茶列入第二批175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名单。

  如今,岚山区茶园面积发展到16.2万亩,年产干茶1.1万吨,销售收入达28亿元。

  一脉相承的手艺

  一方沃土成就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塑造一个群体。在岚山区,伴随茶树一起蓬勃成长的,还有热爱制茶的人们。

  17岁开始学炒茶,如今57岁的杨现明,是江北最早获得“制茶大师”称号的炒茶人。

  “1983年,我们杨家庄村有茶园70亩,处于丰产期的茶园29.6亩,我就是从那时开始学炒茶的。”尽管过去了40年,杨现明仍记忆犹新。他自幼在茶园里长大,从记事起就跟茶打交道。

  对于茶,杨现明由最初的好奇,渐渐转化为热爱,并开始学习炒茶。当时的巨峰公社在多个种茶村成立了炒茶技术专业队,经常巡回交流炒茶技术。在这样的环境中,杨现明的制茶手艺日渐精进。

  对于茶农来说,卖鲜叶处于茶行业链条的最底端,杨现明很早就意识到,掌握了精湛的炒茶技术,不仅可以让鲜叶的附加值倍增,还可以让家乡的这捧茶叶散发出更加醇厚的香味,而这些都将转化为“日照绿茶”的品牌影响力。于是,他从不吝啬将手艺传授给周围的父老乡亲。在众多学徒中,他最得意的弟子是80后“茶二代”袁奇军。

  袁奇军的父亲袁从波是全国劳动模范,一位本本分分的老茶农。上世纪80年代,袁从波从一亩七分地的茶园里起步,用30年时间将小小的一片茶叶做成了日照绿茶的领军品牌。

  从小在茶叶世界里长大,这注定了袁奇军与茶的感情是难舍难分。2017年,袁奇军在外闯荡多年后决定返乡创业,只因思念那一缕茶香。迈进家门的那一天,父亲告诉他,要想做好茶,你自己必须得会种、会炒、会看、会品。于是,袁奇军报名参加了日照市组织开展的炒茶培训,恰好杨现明担任指导老师。

  培训完回到家里,袁奇军就着自家的设备开始苦练本领。微胖的身子蹲不下,他就坐在地上。每天长时间对着锅具揉、捻,热气从锅底扑面而来,脸被烤得通红,到了晚上就火辣辣地疼,他没叫一声苦。

  杨现明的众多学员里,袁奇军是手艺最普通的一个,却也是最勤奋的一个。

  袁奇军的努力,杨现明全看在眼里,于是决定正式收其为徒。从那时起,袁奇军一边跟着父亲培育无性系茶苗、管理茶园,一边跟着师傅学习炒茶。吃苦耐劳的种茶人和精益求精的炒茶人,将共同的匠心毫无保留地倾注于一个“茶二代”身上。

  时光不负有心人。如今,袁奇军已小有所成,拥有“国家一级评茶师”“国家一级制茶师”等多项称号。“7年时间,我沉浸在这片叶子里,倾注了全部的感情。”袁奇军说。

  工艺保护助振兴

  近年来,岚山区茶产业快速发展,逐步建立了甲子山、北垛山等八大流域,涉及8个乡镇街道、257个行政村的茶产业格局,从业人数众多。

  随着产业规模增大,手工制茶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岚山手工炒茶技艺主要采用“手提采摘”“自然晾晒”等传统工艺,以及柴火炒制、杀青蒸汽、冷揉塑形、造形烘干、烘干凝香等传统工艺手法。通过这些工艺,日照绿茶表现出干茶青绿、汤色绿亮、茶汤内质丰富、滋味饱满等特质,被誉为“中国绿茶新贵”。

  从事茶产业20余年的高建华,自入门起就注重研究高端市场。他研发的金花白茶,金花菌饱满、鲜艳、口感良好,一上市即深受欢迎。去年,高建华入选第七批“国茶人物·制茶大师”。

  作为手工制茶的第三代传人,高建华认为,传统工艺是产业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宝贵印记,也是制茶的精髓所在。除了研究制茶,他还热衷于对老茶具、老器械等进行保护性收藏。这些老物件被珍藏在高建华的茶博馆里,这里也珍藏着一位爱茶人的情怀和匠心。

  对手工制茶工艺的保护,岚山区其实在多年前已经开始。2016年,经挖掘和申报,“日照茶手工炒制技艺”被列入日照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确保传承人不断茬,岚山区每年组织手工炒茶比赛、培训等活动。2022年,日照市启动实施日照绿茶“谷雨工程”,推动标准化生产落地,成立了“谷雨工程”技术服务队,统筹市县两级茶叶技术力量,常态化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三送”活动,对传统工艺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

  近几年,手工制茶队伍里渐渐多了像“95后”小伙李均伟这样的年轻人。他们走进炒茶车间,由老师傅们手把手教授,技艺成熟后即可参加炒茶大赛,在比赛中找差距、求经验。“走到比赛现场,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比别人差在哪儿,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李均伟说。

  如今,在这片浸润着茶香的土地上,“南茶北引”的历史沧桑不复存在,悠扬嘹亮的新茶歌正被接续传唱。(姚文凤)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赵新华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