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山东影视精品创作及产业发展座谈会上与会者建言—— 不求人才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

  □ 本报记者 赵 琳

  观摩,座谈。山东影视精品创作及产业发展座谈会的与会者们感触良多,大家都在思考:如何延续山东影视剧创作辉煌,如何打造集创作、拍摄、制作等于一体的影视产业链条,如何打造青岛东方影都品牌,为中国影视产业发展,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一个重要支撑。

  大家普遍认为:齐鲁大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山东影视创作根植这片文化的沃土,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中国影视剧创作的一张靓丽名片。

  著名编剧高满堂曾和山东影视合作了6部戏。他认为,鲁剧的特点就是“视野大”,关注全国各个地方、各个领域的创作题材,比如《钢铁年代》是写辽宁鞍钢的,《温州一家人》关注的是浙江温州人。鲁剧具有大能量,它向人们展示了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的现实观、正确的审美观。

  很多与会者表示,四十多年来山东影视剧创作的优良传统应该继续继承弘扬,引领全国影视剧创作。

  与会者不吝赞美之辞,然而不可回避的是:近年来影视创作人才的流失、大环境下资本的抽离为影视创作和影视产业发展带来了一定难度。很多与会者特别是山东籍影视工作者、长期在山东工作的影视人才,更是“不客气”地直指当前发展劣势,有的提出应对之策。

  “山东一直有一个强烈的意识,就是打开大门办影视。高满堂就是山东请来的,精品不断;四川编剧钱滨应邀创作《誓言无声》,摘取‘飞天奖’一等奖。但这些年山东培养的很多影视人才‘出走’,赶不上引进的速度。”一位与会专家说。

  “很多国有影视企业付出了培养成本、机会成本、试错成本,培养出的人才羽翼丰满就飞走了。”著名编剧赵冬苓说,这是市场化不可避免的,也是为中国影视产业培养人才。当前山东应该改变思路和管理方式,不要强求人才为我所有,而要尽量地为我所用。

  演员黄渤建议发挥山东籍影视人才的作用。“山东籍演员很多,其中有些人都成立了影视公司,老家可以把我们这些山东籍影视人当成一个桥梁,对面是一个又一个项目、机遇。”

  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晋亮表示,他们正联系省作协、山东出版集团,聚集本省优势资源,打造全省剧本“孵化器”。未来将创办一个“产学研”一体的影视产业“蓝翔技校”,以影视产业的职业教育和实习实训为基础,成立职业教育学院,重点培养影视剧的“灯服道化美”、影院管理、拍摄景地管理等一系列人才。

  创造现象级热潮的鲁剧尚且面临发展困境,山东电影产业又如何呢?国家电影局副局长李国奇介绍,山东的电影年产量有40多部,占全国的4%,城市电影票房在全国排第八位。

  “希望东方影都能在软件上、管理上加强。”李国奇建议进一步把灵山湾影视产业园里的企业主体做大做强。要继续保持原有的企业特点和发展优势,同时吸引优秀企业进驻,“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只有好的影视企业才能把创意项目转化成好的影视作品。

  万达影视集团总裁兼万达电影总裁曾茂军认为,东方影都现在最大的劣势是人才梯队和配套服务不够。他举例,《环太平洋2》的剧组成员来自多国,拍摄时仅翻译就有400人,导致电影在青拍摄期间成本追加了400万美元。如果本地有配套的人才,将会极大降低成本。

  “光提供拍摄场地挣不着多少钱,现在我们要尽快补上后期制作、配套服务这两方面,完善产业链。”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孙宏斌介绍,现在融创的发力方向是文旅融合。

  “现在亏本引进影视大制作剧组,就是要通过做品牌打响知名度,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影视文旅生态。”孙宏斌说。

  演员黄渤则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起青岛东方影都的发展,“只有我们的软件服务好了,才会慢慢能有回头客。”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