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近年来,莒县积极探索推进文化“原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融合”发展模式,实现了文商旅融合一体发展。
坚持原态保护,让地域文化绽放生机。健全莒文化管理保护机制,成立莒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事业单位莒文化研究院,与中国社科院、中国先秦史学会、山东大学等开展了长期合作,高起点推动莒文化研究;制定出台《莒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莒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非遗”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推动文化与全域旅游、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相融合;建立莒文化财政投入、投融资、土地、人才等政策保障体系,建立非遗传承人政策保障机制,鼓励传承人做好“非遗”传承,留下珍贵历史文化记忆。
注重活态传承,让文化内涵充分彰显。坚持系统化谋划、项目化推进,先后建成莒州博物馆、陵阳河文化公园等重点文化工程,其中莒州博物馆馆藏文物达13065件(套),国家一级文物31件(套),是山东省三大县级博物馆之一;挖掘整理老党员事迹,建成“本色—老党员红色群落展览馆”,入选全国首批76个党性教育基地网上展馆和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常态化推进莒文化、“非遗”进校园、进景区等“五进”活动,编写莒文化校本教材300多类,在莒国古城打造莒文化“两创空间”互动体验式教学点,在城市书房举办莒县过门笺、土陶等非遗现场体验活动;用好研讨会、论坛、非遗博览会、文博会等形式,推动莒文化鼎立齐鲁、走向全国。
推进业态融合,让文化资源赋能发展。投资39亿元规划建设莒国古城,以莒文化为灵魂打造“中国春秋第一城”、最美古城,同时以莒国古城为核心,加快浮来山风景区改革,推进丹凤山、葡萄酒庄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景区内涵,打造旅游产业带、生态观光带。目前,全县累计实施文旅重点项目48个,创建A级景区14家;筛选出莒县过门笺等10个“非遗”项目予以产业化创新开发,确定莒绘等5个“非遗”项目打造文创产品,将“非遗”打造成可看、可触、可带回家的文创产品;依托非遗工坊,打造一批集体验、展示、销售于一体的“山东手造·莒县优品”培育基地,其中“山东手造·优选100”入选3家,“山东手造·优品日照”入选11家,打造“山东手造·莒县优品”培育基地5处。目前,开发莒绘、莒砚、莒礼等文创产品200多款,带动从业人员1000多人,年销售收入15000万元。(毛德春滕晓彤)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