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24540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202000111号
技术支持: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
11月初,第三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获奖项目揭晓,30个项目入选。很多基层文化单位不等省级部门对于获奖项目的宣讲,便开始了自发的学习。原因何在?一位基层文化工作者回答:“学学别人的成熟模式,能让本地工作更有效率。”
近年来,山东提出要实现从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的转变,实现民众的文化小康。创新的力量,正在山东公共文化、文化产业、非遗保护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给新想法搭建舞台
2013年,为大力推进实施经济文化强省战略,不断提高全社会文化创新意识,山东省政府决定设立省级文化创新奖,每两年评选一届。迄今为止,共有90个项目获奖。
获奖项目中,既有破解基层群众看戏难的探索,也有保护濒危剧种的实践;既有弘扬传统文化的创新,也有对图书馆提升服务效能模式的总结。无论何种领域的探索创新,对其他地区都具有借鉴意义。
比如今年的获奖项目“淄博市高青县‘小微文化’建设”,给基层地区“花小钱、办大事”提供了参考。近年来在未大幅增加公共文化支出的背景下,高青县坚持开门办文化,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通过培育“微循环”、扶持“微剧团”、打造“微课程”,让行政部门从以往“办文化”的冗杂事务中抽身,初步实现文化事业有人管、有人办、全民参与的可喜局面。
由济宁市金乡县、聊城市冠县联合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申报的“濒危剧种保护传承模式创新”项目,聚焦近年来困扰多地的地方戏保护领域。该项目通过探索实践得出结论,提出由基层单位联合省级艺术科研部门,双方通过优势互补,对濒危剧种进行理论化研究和具体剧目的排演,能有效提升剧种影响力。
山东省文化厅厅长王磊说,文化创新奖的设立,对地方政府提升对文化工作的关注度具有积极意义。创新奖对基层单位的创新举措进行表彰推广,是对其工作的认可,也利于其他地方学习文化工作先进经验,起到“宣讲”的作用。
为新思路提供保障
“文化艺术是最需要创新也最能够创新的事业。实现从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需要一大批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青年文化人才。”今年“五四”青年节,山东省文化厅2016年度青年拔尖人才展演展示活动在济南举行,王磊在活动现场如此给青年人打气加油。
近几年,山东加强了对青年文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希冀通过为他们提供多元保障和舞台,为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今年8月,2017年度山东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入选作品名单公布,山东省吕剧院申报的大型吕剧《双生花》入选。很少有人知道,《双生花》的剧本作者是山东省吕剧院的青年演员彭莉媛,她此前并无创作剧本的经验。“得知剧本入选,自己非常兴奋,近期一直在和前辈老师沟通如何提升剧本质量。”
这是山东省文化厅首次开展全省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评审活动。山东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张东林说,活动旨在鼓励和支持舞台艺术领域青年专业人才开展更多艺术实践,提升其综合素养、创作能力和艺术水平。
为给青年文化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呵护文化创新的土壤,山东文化系统近年来密集出台了系列措施。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给青年人大胆压任务,让他们组成团队与国外艺术团体交流合作创排舞剧,在山东省内反响热烈;潍坊市则在系列群文展演活动中让年轻人参与策划,提升了演出的活力。
“文化战线特别需要有活力的团队。”潍坊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孙俐君表示,青年文化人才的新思路、新想法,非常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需要提供舞台加以展示。
让新举措落地开花
山东一直不乏对文化创新的包容与鼓励。正是这种开放的心态,让山东文化战线的创新典型近年来不断涌现,并得到群众的认可。
日前,在威海市读大学的徐晓辉惊喜地发现,以往在网上看到过的城市书房在威海也出现了。“书房虽然面积不大,但坐落于市里的繁华地段,让城市的人文气质瞬间提升了不少。”徐晓辉说,城市书房有丰富的藏书和安逸的环境,他很多同学都在微信朋友圈“宣布”了这一重要发现。
威海市的城市书房建设今年4月正式启动,至今已在全市建成逾10家。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山东已有多地的文化部门到当地参观学习,威海市的城市书房建设模式有望扩展至全省。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涂可国认为,山东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需要依靠创新的力量,来实现创造性转化和传承。“这其中需要人的因素,也需要政策的保障。当然,主要还是意识的提高,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对于坚定文化自信的积极意义。”
王磊说,未来山东将继续鼓励文化领域的创新创造。通过扎实有效的举措,结合保障民众基本文化权益,让创新在文化战线蔚然成风,满足民众过上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张瑞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