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三大国展”持续“高烧”的背后

  作为“三大国展”之一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原计划于10月26日闭幕,为了满足广大观众的观展需求,更好发挥国展余热,山东美术馆特将展览整体延迟开放至27日。此外,A1展厅展出的获奖提名作品及部分进京作品将延续展出8天,也就是自10月29日(周二)至11月5日(周二),让精品持续发挥展览效能。近日,笔者来到展览举办地山东美术馆参观,虽然展览即将闭幕,但是前来观展的人数却持续“高烧不退”。

  在售票大厅,前来观展的群众排起了长队。

  群众排队入馆

  在一楼的中国画展区,观众们纷纷驻足观看,并拿出手机合影留念。人群中既有耄耋老人,又有垂髫少年,有来自艺术学院的学生,也有爱好文艺的普通青年。大家交流着、谈论着、感叹着,畅谈自己对一件件艺术精品的感悟与看法。

  观众们纷纷驻足观看

  在二楼展厅,一队平均年龄只有6、7岁的小学员们,席地而坐,拿出了自己手中的画板,一边欣赏着作品,一边开始了临摹,开启了自己的第一堂艺术课。仿佛他们是一个个画坛小巨匠,又仿佛看到了若干年后他们的作品陈列在展厅的样子,这也许就是一种传承吧!

  孩子们临摹国展作品

  众所周知,“三大国展”今年首次齐聚山东,可以说是给山东的老百姓带来了一场艺术的饕餮盛宴。自活动启动以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艺术设计作品展日均参观量突破万余人次,稍早前闭幕的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在举办地潍坊市乃至整个山东省掀起了一股视觉风暴,观展总数更是突破18万人次。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览篆书、篆刻、刻字展将于11月10日在山东美术馆开幕,预计观展人数将会突破10万人次,这一连串数字的背后隐藏着什么,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只体现在经济生活方面,同样体现在文化生活方面。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改善,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过去传统的文学艺术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口味,这就需要艺术作品在进行内容与形式的创作时,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文艺志愿者深入基层

  据了解,如何促进城乡各地文化均衡发展,如何将庙堂之上的高雅文学艺术送到田间地头,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是山东省文联始终牢记在心并且一直在探索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山东省文联团结带领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走出方寸之地,走进基层生产实践,自觉深入改革发展第一线,以大地为画布,以田间地头为舞台,扎根人民,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坚持“走下去、请上来”的整体工作思路,探索建立了“文艺志愿、文艺采风、文艺培训、文艺人才培养、文艺创作”五位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新模式,打造了“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联动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采取“群众点单、文联下单、艺术家接单、观众评单”的模式,为艺术家搭建向基层群众学习、为基层群众服务的平台,为基层农村文艺爱好者搭建参与展示的平台,使基层群众真正受益,推动基层群众文艺活动真正活跃起来。这一系列举措得到了广大基层群众的广泛欢迎。

  文艺创作要紧跟时代步伐,倾听人民呼声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是文艺事业发展的灵魂与内生动力。一个时代的文学艺术必须带有那个时代的气息和温度,必须要反映那个时代的创造者也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和心声。文艺工作者要主动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中国画获奖提名作品《使命》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本次中国画作品展览,在延续传统的中国画选题和创作手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既有反映时代变迁的大角度大题材作品,又有深入细微生活,反映百姓民生的独特视角。这充分说明艺术家们在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在真正地用心、用功、用情去歌颂人民、记录时代、礼赞时代。

  传统文化传播要提质增效,抢占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精神寄托和独特标识。作为“三大国展”之一的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国画作品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传统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是广大人民群众近距离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洗礼的重要平台。山水人物的不同,记录着每个时代的变迁,水墨相间的造型,寄托着美术家对特定时代的独特思考……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的工作。意识形态从来都不是凭空出现的,文学艺术是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在过去没有新闻媒介的时代如此,在资讯发达的当今社会亦是如此。当今社会,科技革命飞速发展,信息来源鱼龙混杂,虚假消息难辨是非,如何拨云见日,去伪存真,将正能量传递给广大人民群众,让阳光照进百姓心田,是摆在意识形态工作部门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文联系统,作为党委领导下的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处在意识形态斗争的第一线,应团结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主动承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使命任务,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唱响和谐社会发展主旋律,用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构筑起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正能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基层、深入人心,为同心共筑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