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举办

  

  山东美术馆别出心裁的展厅布置

  云叠奇峰 170cm×68.5cm 2001年

  嘉宾在开幕式上合影

  开幕式现场

  左起:于学松、张望、范迪安、杨卫

  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孙博文艺术展学术研讨会

  红云悬空万象生 360cm×143cm 2001年

  凤舞九天 123cm×310cm 1998年

  登高看云低 144cm×358cm 2001年

  20余年前,面临世纪交汇,有人以烟花式的绽放向过去的世界说再见,在他五彩且嶙峋的山石背后,是人、是动物、是海洋、是地火、是宇宙,是旁人无法触及的炽热魂灵,是闭锁火山底部奔涌的岩浆。2020年底,这火光终于在众人面前显现,且以一种闪爆的方式映照在中国美术馆。2021年6月,山东美术馆同样被点燃,这位叫孙博文的画家在故去18年后,以不同凡俗的热烈笔墨,向家乡父老展示了他去世前五年中所创造的海量的、超乎笔墨的东西。看到的人说:震撼。


  □ 本报记者 李可可

  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山东艺术学院主办,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东美术馆承办,卢乡书院、莱阳市孙博文艺术馆协办的“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6月6日下午在山东美术馆开幕。山东省政协、省最高人民法院、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领导,民革中央原专职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何丕洁,中国艺术节基金会理事长、《科学世界》杂志社社长安然,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张晓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所所长陈池瑜,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皮道坚,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张鹏,山东美术馆馆长、山东省美协主席张望,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山东省美协副主席杨枫,山东艺术学院院长王力克,卢乡书院院长、孙博文艺术馆馆长于学松以及专程从全国各地赶来的艺术家、理论家、媒体记者等各界嘉宾参加了开幕式。范迪安、张望、王力克分别致辞,孙博文先生的夫人鲁彩云致答谢辞,开幕式由山东省美协常务副主席张宜主持。当日上午,由《美术》杂志执行主编、艺术评论家尚辉主持的孙博文艺术展学术研讨会也在山东美术馆举行。

  “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展出山东籍艺术家孙博文(1938年-2003年)中国画作品约60幅。尚辉表示,本次展览和之前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并不一样,可以说在展品上几乎没有重叠。而相对于去年的展览,山东美术馆这次可谓气场全开,使作品得到了更全面、更淋漓尽致的呈现。

  展览将展至6月17日。

  山东美术馆:欢迎走进展览现场

  范迪安先生对于本次展览在山东美术馆举办感到十分高兴,他还格外提到去年济南国际双年展等盛况,“山东美术馆作为新时代中国美术馆事业的一个崭新平台,在推动中国美术和山东美术发展方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之一,范迪安认为面对一个艺术家,要看他整体的创造,看他不断超越自我、超越时代的作为,更要把他放在一个变革的背景下进行观察和客观评价。范迪安表示,本次展览在作品的遴选、展览的组织和设计上都与北京展大不相同,可以看到孙博文先生艺术世界更为丰满的状况。通过本次展览,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孙博文艺术创作中最重要的几个特征:首先,孙博文是一位怀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理想的艺术家,他始终对中国画充满自信,以中国画艺术语言为基础、融会多种流派形式,形成自己的创新创造,他的艺术理想伴随着他的人生走到高点;第二,孙博文的艺术是在中国传统、特别是山东历史文化的滋养下,不断丰满和发展的。他的创作经历了对古典艺术的研习,最终走出了自己的道路,为我们今天的中国画艺术创新提供了启示;第三,孙博文的创作充分显示出,不管是中国画艺术还是其他艺术形式,都有着非常宽阔的发展维度。新时代,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用艺术走出时代的新路、自己的新路。举办孙博文艺术展不仅是为了宣传这位我们以往了解不多的画家,更重要的是打开学术语言,从历史的经验和曾经被遮蔽的现象中找到艺术家的闪光之处,由此来推动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

  展览的另一位策展人张望先生代表山东美术馆和山东省美协,对此次前来参加研讨会和开幕式的领导嘉宾表示了感谢。张望以稷下学宫百家争鸣为例,介绍了齐鲁大地自古以来的开放精神,而孙博文正是这种具有本土艺术价值和开放精神的艺术家代表。“在布展时我深切地感受到,孙先生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确实是以生命的热情来完成作品。色彩、技法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精神的传播。所以今天这个展览,我感觉势必对山东美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甚至对于中国美术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之前的作品研讨会上,张望也谈到,我们有一些很明显的短板,比如创新性和当代性,对新艺术的创造力和接受度明显不足,“18年前在山东就有孙博文这样的艺术家,所以更令我感到敬重。”张望说。

  王力克先生在致辞中表示,这个展览是艺术研究展,其关键核心是四个字“创新超越”。“孙先生超越了自己,也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如果不从这个角度去认识超越的价值和意义,创新就没有去处。”王力克梳理了包括孙博文在内许多著名艺术家与山东艺术学院的渊源,并为此感到自豪,“我们一定会继续发扬齐鲁文化的优秀传统,做齐鲁的好儿女,做齐鲁的好画家。”

  孙博文的夫人鲁彩云女士在答谢辞中表示,孙博文一生坎坷,令人唏嘘,她整理其画作时常常泪流满面。这是一个迟了18年的汇报展,有幸得到于学松等先生以及各界的帮助,最终圆满实现。

  作品研讨会:欢迎跨入更高维度

  在6月6日上午举行的孙博文艺术展学术研讨会上,除了主持人尚辉外,还有不少熟悉的面孔,他们曾出现在去年底中国美术馆“淋漓华章”展的艺术研讨会上,如张望、于洋、杨卫、王绍波、孙磊、郑岗、孙欣等。半载倏忽,作为孙博文艺术展的见证者,他们对于孙博文的认识又有了新的角度和深度,甚至力求跨入更高的维度。另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初次参加孙博文艺术展学术研讨会的艺术家、理论家十余人,共同见证了孙博文艺术的呈现,并对此现象发表了见解。

  尚辉在研讨会上表示:在我看来,“淋漓华章”展是写意表现的拓展。写意不仅仅是表达优雅的心意和诗境,可能还有生命质感的泼洒和挥写。今天,我们可以对20世纪中国现代性的书写增加新的认识,我想这是此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看过孙博文的作品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批评家皮道坚用“惊讶”和“震撼”来描述自己的感受。他引用了鲁迅先生1925年说过的话:“……以新的形,尤其是新的色彩来写出他自己的世界,而其中仍有中国向来的魂灵。”他强调孙博文艺术所表达的文化精神,即“魂灵”。皮道坚说,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孙先生的画既令人惊,又令人喜,同时也引发我们一系列的思考。

  “孙博文和我们的相遇纯属偶然。”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晓凌说。因此他把孙博文现象称为“天外飞仙”。他认为,此次展览的作品可归为三种形态:传统本象、大写意和超写意。而超写意,可以叫作超象或者幻象,“不疯画不出来。”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院中国画研究部主任于洋则强调,这次展览是对孙博文艺术的发现和再发现。这种“再发现”可以用三个“还原”来阐明:第一,还原孙博文的身世。故乡山水的滋养以及家学师承都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第二,还原20世纪中国美术史。比如从沙耆、李青萍等曾经被埋没的艺术家身上,都可以看到自悟性艺术家可贵的、挣脱了学院画风格的过程;第三,还原到作品本身。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学理论研究所所长陈池瑜说,今天可以借孙博文先生的画展来重新认识中国山水画的色彩。“他画的是整个宇宙的意象,气派很大。他不是照抄梵高,而是表达自身的生命力量。他不一定很合规则,但都是自己心声的表达,创造了诗、书、画结合的新形式。”陈池瑜建议业内对孙博文的作品多宽恕、多包容,“不可能每一个方面都做得很好。”

  《中国美术报》社社长、主编王平说:“我觉得孙博文的早期作品着重于生活的再现,是中国画白话文的转换,词汇还是传统的,语法是大众化文化的逻辑生成。这些画从中国画笔墨来讲还是有瑕疵的;另一个阶段是泼墨性山水。从1996年至1999年的作品来看,他吸收了张大千、刘海粟的手法,有个人特色,但是没有真正实现个人价值的超越;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他吸收了梵高抽象艺术后创作的有中国画思维的抽象性表现山水,比如《凤舞九天》等,这些作品隐现山水意象,有乾坤,有大美。”

  孙博文得以来到大众面前,其重要推介者之一就是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卫,他建议把孙博文放在20世纪的大背景下来审视。孙博文确实是学习、吸收了梵高的艺术特质,进而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杨卫把孙博文与20世纪几位被重新认识的艺术大师作了比较:“他们都比较边缘、底层,疏离于当时的艺术形态来从事个体化创作。不同之处是,黄秋园和陈子庄是回归文人画,但孙博文至少有一半是吸收了西方艺术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从这个意义来说,他应该还算是林风眠、吴冠中这条线索的一个拓展和推进。”

  “中国画强调诗性,但我觉得他是歌者。”山东师范大学当代水墨研究中心副主任、批评家郑岗说。他认为孙博文的出现足以证明当代性的重要性,“这里不是指艺术的当代性,而是指生活的当代性、历史的当代性。”启发要落到实处,不能把眼光回到过去,一定要往前看。

  另外,邓平祥、夏可君、杨大伟、郑工、范晓楠、张鹏、樊波、高岭、杨维民、葛玉君、王雪峰、王绍波、孙磊、刘明波、孙欣等艺术家、批评家也在研讨会上发表了各自的艺术见解。

  画家孙博文:欢迎来到我的世界

  1938年,孙博文出生于山东省莱阳市,父亲为其取名九学。后在济南求学期间,蒙恩师蒋维崧先生器重,为其取字“博文”,并曰“九学乃博文也”,遂以字行。1958年,孙博文考上了刚刚成立的山东艺术专科学校(今山东艺术学院),当时的山东艺专会聚了一大批画界名家,有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陈凤玉诸先生,他们都是孙博文艺术探索之路的领路人。1979年,孙博文正式拜师,成为崔子范的入室弟子,渐成自家风格,崔老曾言其“学于范,胜于范”。20世纪90年代初,孙博文致力于张大千泼墨山水技法的研习。2003年,66岁的孙博文因病于广州去世。

  生命是短暂的,但艺术这种东西,永恒且无法阻隔。好像约定好的一般,如今孙博文回到了我们中间,我们也进入了他的时空。正如孙博文的夫人鲁彩云女士在开幕式上所说:“我仿佛看到他向我们走来,告诉我们说:朋友们,你们终于来到了我的世界。”离开18年后,沧海遗珠孙博文以浓墨重彩的方式为我们摆上礼物,进行了款待,我们接受这样的款待。任何美术作品都不会完美,但有吸收力的心灵和眼睛,面对他的画总有意外之喜,如沐旱田淋漓雨,如看彩练当空舞。人们意识到,那些别人以为的幻象,在孙博文或许俱为真实。在巨大纸张上跃动并流转的,是画家恣肆而不放肆的情怀,是他有意无意的自我疗愈,是自己给自己的答卷,也是留与后来人的样题。

  张晓凌在研讨会上有一句很实在的话:“超越世俗哪有那么简单!”因此自我觉醒和重塑显得尤为重要。孙博文的作品今日得以回家,其精神和艺术能量更应有落脚之处。而很多如孙博文一般的艺术家所寻求的,与其说突破,不如说也是这种回归——向自然的回归,向“道”的回归,向自我的回归。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