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壮丽70年•探访沂蒙精神地标——革命战史陈列馆

  蒙山巍巍,见证民族精神;沂河汤汤,引领时代发展。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祖国大地山河巨变,人民生活蒸蒸日上。饮水思源,以历史为镜检验初心、抖擞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牢记肩头使命,我们才能在新的奋斗征程上步履稳健,开创无愧于先辈、无愧于时代的新奇迹。

  八百里沂蒙山是片英雄的沃土。革命战争年代,无数沂蒙人和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重温苦难与辉煌的历史,就会发现临沂沂河岸畔有一座建筑,记录着沂蒙儿女的红色足迹,无声诉说着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那就是革命战史陈列馆。

  重温抗战历史,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如今,迈入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东而望,革命战史陈列馆静静矗立着。在郁郁葱葱的松柏中,这座红顶的平房建筑,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革命战史陈列馆兴建于1980年,第二年7月1日陈列展出。”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游客服务中心主任孟波介绍说,早期的革命战史陈列馆为“回”字型平房建筑,正厅宽4米、进深3.5米。馆内以大量的文字、图片、图表、照片、雕塑和实物,反映沂蒙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斗争的历史,再现了1932年“日照武装暴动”、1943年蒙阴“岱崮阻击战”、1947年蒙阴“孟良崮战役”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光辉战例。

  在宿北、鲁南、孟良崮、济南、淮海和渡江6大战役中,沂蒙人民共出动民工1052万人次、担架43万副、大小车180万辆、船2.9万余只。在战史陈列馆里,当时的新华社资深记者郝桂尧摘抄了这样一组数字。“在中华民族危难的关键时刻,沂蒙山人都挺身而出,成为时间坐标上一个个永恒的雕像,成为民族英雄。”郝桂尧在新华网发表的文章中表示。

  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在战与争的奋斗中,沂蒙人民也塑造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沂蒙精神大型展览于2005年8月16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整个展览以沂蒙精神为主线,共分“红色的热土”“可敬的人民”“伟大的实践”三大部分,用200多幅历史图片、80多件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物、栩栩如生的雕塑、原汁原味的民歌,再现了革命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讴歌了沂蒙人民为新中国建立作出的奉献和牺牲。

  一位曾经在沂蒙老区战斗过的老兵和妻子来到现场,对着红嫂的雕像深深鞠了一躬,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了下来。“能不能带我见见还在世的红嫂?”刚接待完一批参观者的讲解员谭海娜看到这一幕,也不禁为之感动。“他们对沂蒙人民的感激之情情真意切,让人动容。”谭海娜说。

  在密密麻麻写满在沂蒙牺牲的烈士名字的烈士墙前,在“沂蒙母亲”王换于宁可饿死自己的两个亲孙子也要把革命后代养大的展板前,在革命烈士陈若克母子惨遭日军杀害的事迹图片前,许多参观者忍不住潸然泪下。每一天,展览现场都会发生许多动人的故事,而这些故事,也在感动着越来越多的参观者。历时10天的沂蒙精神大型展览,共接待参观者18万人次。

  沂蒙精神轰动了京城,感动了中国。

  鉴于沂蒙精神展的轰动效应,2006年,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在原革命战史陈列馆和烈士陈列馆的基础上,改扩建为抗日战争纪念馆(沂蒙精神展馆)和解放战争纪念馆,沂蒙精神展得以复展,并成为常设展览。“复展时展馆内的参观者挤都挤不动。”谭海娜回忆说。

  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并参观沂蒙精神展。在“山东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示意图”“沂蒙人民支前统计表”等展示前,他详细询问沂蒙地区革命战争历史。他表示,历史不能忘记,回想当年峥嵘岁月,我们很受教育。

  如何抓好陈展工作,丰富教育形式和内容,让“沂蒙精神”走入更多人的心?

  2014年4月26日,新的沂蒙革命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纪念馆按照国内一流展馆的标准定位,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凸显沂蒙特色和时代特征,通过图片、影视资料、实物、雕塑、场景复原、声光电等多种更为直观的形式、高科技的手法全面展示沂蒙革命战争史。展览内容涵盖了沂蒙革命精神展、红色影视教育、党史陈列、沂蒙革命精神研究、群众路线展。丰富的展览内容,不断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抓好陈列展览的同时,沂蒙革命纪念馆又在临时展览上做起了文章,先后布展“沂蒙精神图片展”、《谷牧在沂蒙》等临时展览,累计接待参观群众20余万人次,为进一步宣传和弘扬“沂蒙精神”创造了机遇。

  回望来路,苦难铸就辉煌;展望前途,光明引领未来。踏上新征程,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我们必将创造更大的辉煌。

  临报融媒记者 潘凤娟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