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将红色文化融入血脉,威海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打造爱国教育阵地

  今年5月份,从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传来喜讯,威海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被命名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这是威海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成立五年来,继获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后,再一次获得国家级殊荣,也标志着威海市国防教育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五年来,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以打造红色旅游经典、建设红色精致景区为目标,实施绿化美化光亮工程,栽植近2万株马尾松,高标准规范景区旅游标识;探索创建数字展馆、语音导览,线上观看+线下参观,使红色教育实现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开辟现场体验教学线路,通过馆内“静态”讲解和现场“动态”体验,激励和引导大家学习勇士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如今,红色文化已融入马石山的血脉,融入了人民的血脉,并得到不断的传承与弘扬。马石山,已然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党史党性教育的主要阵地。

  以命相救 峥嵘岁月铸就丰碑

  1942年11月23日傍晚,方圆数十里内6000多名群众和八路军数支小分队被围困于马石山区。日军在山下燃起层层火堆,密布岗哨。此时,八路军五旅十三团七连六班10名战士,执行完任务向烟青路以西行进,途中路过马石山,看到群众身陷绝境、走投无路,他们毅然决定放弃归队,留下来帮助群众突围。

  枪声、炮声、冲杀声——在大型声光电景观前,现代化技术将当年马石山突围战的悲壮场景模拟还原,战士们与数十倍于己的敌人拼杀,“四闯围网”拯救身陷绝境的群众,自己却长眠在马石山上。

  同样与群众生死与共、以命相救的,还有胶东军区十六团、十七团七连、东海独立团二连一排……在数千名群众身陷绝境的危急关头,这些英雄群体挺身而出,不约而同发起救援群众的突围战,成功掩护大批群众突围,生动诠释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本质属性。

  军爱民,民拥军。抗战时期,乳山成为名符其实的胶东抗战大后方,胶东公学、胶东育儿所等地都在境内孕育诞生、发展壮大。

  全景展示 理清脉络深度保护

  红色文化建设,重在理清历史脉络。为更好还原历史,乳山市组织人员先后走访全国10余个省市,行程数十万公里,参观其他地区纪念馆,走访有关人士,对革命斗争史料和烈士遗物等进行征集、整理、充实,系统整理后布展面积由330余平方米增加到2900余平方米。

  2015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阅兵式上,“马石山十勇士”作为全国抗战英模部队代表,成为首个徒步方队的荣誉旗帜,飘扬在天安门前,随后,第27集团军领导专程将这面旗帜送到基地陈列。

  2016年5月,乳山市在崖子镇田家村原胶东育儿所旧址修缮建成胶东育儿所纪念馆,展示胶东育儿所筹建发展历程、乳娘哺育乳儿的故事、乳儿感恩寻亲的故事、乳娘精神的传承等内容。如何建设、展示红色文化?经过反复论证、调查,基地确定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批推进红色遗址保护,打造文化教育新载体,塑造起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红色文化品牌。

  自马石山红色教育基地和胶东育儿所旧址修缮改陈后,几年间,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他们中既有革命后代、党员干部、爱国人士,也有普通群众、学生。而今,这两处红色教育基地已成为闻名遐迩、催人奋进的开展红色教育的首选地,每年迎接来自全国各地参观者均达10万人次以上。(通讯员 孙轶琰 仝明明 陶朕朕)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金秀清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