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弘扬沂蒙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从原生态到新生态: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新时代,从生态学视域下审视沂蒙精神的研究和弘扬工作,对于深化沂蒙精神的学习、宣传,特别是发挥其培根铸魂、资政育人的作用具有重要价值。

  沂蒙精神的生成与传播,是一条完整的精神成长的生态链条,体现了沂蒙精神的创造主体、受众客体、传播媒介、辐射范围、影响效果、代际传承之间网状交织的时空关系。沂蒙精神的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沂蒙精神的魂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沂蒙精神的脉是红色基因,沂蒙精神的质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要认真呵护沂蒙精神的原生态,优化研究沂蒙精神的再生态,创新弘扬沂蒙精神的新生态。

  一、认真呵护沂蒙精神的原生态

  生态学视域下的沂蒙精神有其原生态的精神形态,原生态的沂蒙精神有其特定的存在方式:

  一是作为一种历史生成的精神性存在的本来形态。沂蒙精神的形成是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一过程深刻打上了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府、人民军队和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创造者的历史烙印,鲜明体现了沂蒙革命根据地、沂蒙革命老区所具有的独特地域特色的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作为一种历史性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精神存在,沂蒙精神有其自身生成的脉络,虽然其产生、发展过程具有一维性,但是党政军民可以从历史亲历、历史记忆、历史回忆、历史遗迹、历史纪念等方面展现原生态的沂蒙精神。

  二是沂蒙精神原初的具体化精神存在形态。沂蒙精神具有概括性,但沂蒙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沂蒙精神概括了沂蒙革命战争年代的多种精神形态。众所周知,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参军、拥军、支前等社会历史活动中由沂蒙子弟兵、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等平凡普通的群众英雄群体创造的革命精神,沂蒙红嫂精神、沂蒙六姐妹精神等是原生态的沂蒙精神。沂蒙精神传承发展之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新中国成立后的自力更生、发展生产的厉家寨精神,改革开放以来诞生的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九间棚精神,新时代形成的乡村振兴、走在前列的代村精神等。

  三是沂蒙精神作为精神史学存在的历史文本形态。在沂蒙精神历史生成过程中,所有能够反映其发展脉络的相关历史性档案文字资料,原汁原味地记载着沂蒙精神的相关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是以史学文本形式存在的精神形态。搜集整理、学习研究沂蒙精神相关的历史资料、档案文件、重要文献,是考察作为精神史学存在的历史文本形态的沂蒙精神的重要任务。

  因此,无论是沂蒙精神的本来历史形态,还是具体化形态、历史文本形态,均是原生态沂蒙精神的基本存在方式,都需要倍加珍惜、认真呵护。近年来,社会各界在历史纪念、遗迹修缮、展馆建设、资料整理出版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体现了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的历史意识和政治自觉。

  二、优化研究沂蒙精神的再生态

  生态学视域下的沂蒙精神的再生态,是在挖掘整理、学习研究沂蒙精神本来历史形态、具体化形态、历史文本形态的基础上,将可用资源转化为沂蒙精神读本、沂蒙精神教材、研究论文、研究著作、研究报告以及展馆布展、影视作品的过程,以新的文本和视听方式的形态存在。打造沂蒙精神的再生态,关乎沂蒙精神在社会层面的广泛传播,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的基础性工作。为此,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要围绕沂蒙精神的相关研究主题,力求深化对沂蒙精神的研究、优化沂蒙精神再生态的文本资料,积极创造条件建设资源共享库。文本资料是研究的基础条件,目前主要的研究资料有《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24辑,《中共山东编年史》20卷本,《山东党的革命历史文献选编》10卷本,《山东党史资料文库》30卷本,《沂蒙根据地历史资料汇编》20卷本,《沂蒙革命根据地志》2册,《沂蒙精神志》1册等等。目前难以全面掌握的资料是散存在各地档案馆的相关资料,因为档案管理制度特别是查阅、复印等环节面临的约束性政策太多,致使研究人员查阅不方便,给相关研究工作带来了一些搜集资料的困难。

  要实地考察沂蒙精神具体化形态生长的不同地域,走访沂蒙精神具体化精神形态的亲历者,开展沂蒙精神口述史的搜集和整理工作。这一点,是目前深化研究沂蒙精神诸多工作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之所以比较薄弱,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的研究者教学工作繁重、行政工作缠身、开会陪会过多,有的研究者因为经费不足或者经费充足但报销手续繁琐影响走访、访谈、调研,有的研究者积极但所在部门的管理者认识不到位并不支持,有的研究者出于出行安全的考虑采取了十分谨慎的出行审批而束缚了研究者实地考察走访,诸如此类等等。这些问题,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解决。

  要实质性整合沂蒙精神研究的队伍,打造沂蒙精神研究的先锋团队、攻坚团队、特色团队。这一点,也是需要各有关单位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来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研究沂蒙精神的相关主力军,有省级和市级层面的社科联和社科院系统、党校及干部学院系统、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系统、大学及中小学系统等等,他们之间有纵向课题的申报与管理、有相关研究学会和会议、有业务上的一些交流,但一线研究人员基本上处于各自单兵研究,一线研究人员之间缺乏常态化、定期化的交流机制和平台,这不利于拓展沂蒙精神研究的视野、形成高水平队伍以及产出高质量成果。所以,相关部门牵头成立一线研究人员广泛参与、定期交流的“研究者之家”势在必行。

  三、创新弘扬沂蒙精神的新生态

  从呵护沂蒙精神的原生态到优化沂蒙精神的再生态,归根结底是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走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有鉴于此,构建并创新弘扬沂蒙精神的新生态至关重要。

  着眼于讲清楚沂蒙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关系、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要牢牢把握沂蒙精神与之是“文化血脉互融、实践同根共生、内涵相互贯通、个性特色鲜明、价值角色共鸣”的关系,解读好沂蒙精神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齐鲁文化的环境中孕育形成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哺育下生长的,是富有沂蒙地域特色、极具群众性特征的精神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资源,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精神财富。

  着眼于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乃至于全社会层面,深入研究、阐释、解读包括沂蒙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基本内容和时代价值。要从政治高度、理论的深度、教育学的角度把握好小学、中学、大学等各个阶段的教育特点和规律;从故事性思维和形象性思维、具体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认知性思维和辨析性思维的结合中出发,科学编写关于沂蒙精神的教学素材,把握学校开展的包括沂蒙精神在内的革命精神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特别要在合力凝聚党政军民和学术界的理论共识,准确梳理沂蒙精神的发展脉络,重点突出沂蒙精神所体现的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根本特质,科学阐释“爱党爱军、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奋进”的基本内涵上下功夫。

  着眼于进教材、进课堂、进社区、进头脑,从听、看、讲、唱、演等入手,全方位拓展人民群众弘扬包括沂蒙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路径、形式及方法。当今时代,是个性化的全媒体时代,要从人民群众的生活习惯、心理特点、文化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思考谋划革命精神在进村庄、进街道、进社区、进企业、进车站、进码头等过程中所需传播的内容和恰当的方式,力求实现传统方式与现代手段、革命历史与改革现实、家国情怀与大众需求的有效对接,做足做实不同特点的人民群众在听、看、讲、唱、演等方面的参与性实践活动,逐步实现从“要我来”到“我要来”、从“离我远”到“离我近”、从“不关心”到“很热心”、从“没感觉”到“很感动”的重要转变。

  总之,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从塑造良好政治生态和培育良好精神生态的角度出发,大力弘扬包括沂蒙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以及通过把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结合起来,让璀璨夺目的精神之花照亮中华民族的前行路。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委托项目《沂蒙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研究》[项目编号:19BWTJ13]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徐东升,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弘扬沂蒙精神 密切党群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对沂蒙精神进行高度凝练和概括,高屋建瓴地指出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沂蒙精神孕育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升华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弘扬和创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沂蒙精神的本色不仅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空间的转移而消褪,反而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兼收并蓄、历久弥新。中国共产党与沂蒙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不仅是革命战争年代党群关系的生动体现,也为构建新时代的党群关系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动指南。

  一、沂蒙精神蕴含“全心为民”的元素

  在沂蒙根据地党政军民同仇敌忾、齐心对外的峥嵘岁月里,时时处处都演绎着党群一家亲、军民一家亲的生动画面,诠释着“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党群关系的深刻内涵。党政军进驻山东以后,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沂蒙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作为革命的目标,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管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抑或是改革开放至今,沂蒙地区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们都身先士卒,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做到了极致。刘少奇在沂蒙根据地大刀阔斧地推进减租减息运动,让沂蒙人民在经济上翻了身;徐向前在严冬把自己身上仅有的一件棉衣披在百姓身上,让沂蒙人民暖了心;王同昌在村民因缺钱、少劳动工具、没有种子而焦急之时,毫不犹豫地率先将省吃俭用积攒多年的家底拿出来购买生产工具,兴办合作社,让沂蒙人民有了路;王传喜为了代村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克服重重困难,坚定地带领代村民众勤劳致富……这些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和事无不彰显出沂蒙地区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全心为民之情,这些催人奋进的事迹体现的正是沂蒙精神所蕴含的“全心为民”的元素,沂蒙精神正是在这一个个鲜活事迹中得到传承和赓续。

  二、沂蒙精神包孕“铁心向党”的基因

  关系总是相互的,感情必然是双方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军队进驻山东时,封闭在群山中的沂蒙群众不了解中国共产党代表谁的利益,不知道八路军是为谁而奋战,但是当他们见证了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和每一位官兵为了当地民众而与敌人进行生死搏斗、血洒疆场时,沂蒙人民找到了答案。从此沂蒙人民便坚定地走上了倾其所有助革命、全家动员去杀敌的抗战支前道路。革命战争年代涌现的“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等女性群体,她们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革命的半边天。为了支持革命,她们不仅将自己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送上战场,而且自己也昼不息夜不眠地烙煎饼、缝军鞋、送弹药,很多人因过度劳累而终身落下病根,甚至早早离世。不管是刘永良“一门三英烈”的感人事迹,还是梁怀玉“谁先报名参军,我就嫁给谁”的铮铮誓言,抑或是新时代以于爱梅、朱呈镕为代表的“沂蒙新红嫂”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情怀……这些都展现了沂蒙精神中所包孕的“铁心向党”的基因。

  三、沂蒙精神彰显“党群一心”的关系

  沂蒙精神中“全心为民”的元素和“铁心向党”的基因从双重角度生动诠释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不管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硕果累累的改革攻坚期,所有胜利的取得都离不开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的同心协力。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离不开民众无怨无悔的支持,如果没有民众的支持,党的执政根基就会动摇,党的执政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民翻身得解放事业的实现和人民幸福生活的取得同样离不开党的领导,如果没有党的坚强领导,人民的幸福生活只能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生死与共本是一体,在沂蒙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中要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使沂蒙精神在构建新型党群关系中赓续。

  四、弘扬沂蒙精神,构建新型党群关系

  在不同时期,党群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动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而表现不同的特征,但是不管时代怎么变化发展,“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党群关系的本质内涵不会改变。新时代是一个伟大的发展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面临深刻转型的时代。新时代的党群关系发生着新变化,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个别基层党员干部的为民初心有所动摇,党群之间存在思想隔阂等问题虽然仅仅出现在少数人身上,发生在个别基层地区,但是影响不小,危害巨大,这些问题必须在构建新时代党群关系中引起重视并得以解决。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构建新型党群关系不仅要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头雁领航的标杆效应,也要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夯实执政根基,在党群同心中进一步密切“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

  沂蒙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抗争史。沂蒙人民在与敌人抗争、与死神抗争、与命运抗争中,用热血和生命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沂蒙精神之所以能够频频在艰苦岁月发挥作用,关键就在于“心”,无论是其中蕴含的“全心为民”元素,还是其中包孕的“铁心向党”基因,抑或是其中彰显的“党群一心”关系,“心”无处不在又至关重要。今天,沂蒙精神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呼应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弘扬沂蒙精神,呼应初心有赖于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群体的引领作用。党员干部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能够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雁阵排排的“雁阵效应”。首先,党员干部要带头找路子。发展是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最好办法,广大党员干部应该认清形势、结合实际,认真剖析现实困难,直面前进道路上的荆棘和泥泞,用实际行动为老百姓“蹚出路子”。其次,党员干部要带头想法子。在问题和困难面前,党员干部不能打退堂鼓、不能作壁上观,而要积极地动脑子、想办法,脑子转起来,方法才能涌进来。再次,党员干部要带头讲担当。担当是践行初心的时代召唤,党员干部既需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也需要切实增强“四个自信”;既需要直面矛盾问题,也需要不断开拓创新。唯此,党员干部才能练就能扛事的坚强臂膀,担起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这些都是沂蒙精神中蕴含的“全心为民”元素在新时代的要求和体现。

  沂蒙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自我完善,构建新型党群关系必须要把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融入新时代。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构建新型党群关系需要在传统革命精神中寻找新的启示和方法,坚持与时俱进。首先,要与时俱进地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沂蒙精神得以弘扬的关键在于其将党的宗旨意识升华为价值形态,在这种价值形态指导下,党爱民,民爱党,逐渐形成了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血肉联系。弘扬沂蒙精神必须站稳群众立场,聚焦群众所需所盼,立足群众现实困难,启迪群众智慧,把群众工作做实做细。其次,要不忘初心地坚定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沂蒙精神的支柱和灵魂。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要坚定理想信念,既要加强理论武装,强化党性修养,又要立足本职岗位,用实际行动为群众干好事、做实事。再次,要因时而新地坚持改革创新。从建立“战工会”体制到总结推广“豆选”方法;从开展“满缸运动”,到灵活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发明“地雷战”“麻雀战”“翻边战术”,这些都说明创新贯穿于沂蒙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之中,沂蒙精神蕴含创新的因子。进入新时代,党员干部要传承沂蒙精神,坚定改革决心,不断推陈出新,在创新中为社会谋发展,为人民谋幸福,在创新发展中构建和谐的新型党群关系。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委托项目《沂蒙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研究》[项目编号:19BWTJ13]、临沂大学沂蒙精神研究专项重点项目《山东革命根据地妇女教育与沂蒙精神研究》[项目编号:20LDYMZ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刘慧,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契合:从沂蒙精神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是激励我们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自进驻沂蒙山区以来,始终坚守为人民求解放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与沂蒙人民在长期的并肩作战中缔造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伟大沂蒙精神。风雨近百年,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不改,使命不渝;砥砺八十载,沂蒙人民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无论是从历史的逻辑、现实的需要和未来的担当看,还是从沂蒙精神的形成发展、时代价值和传承弘扬看,沂蒙精神与党的初心和使命绝不是某一阶段、某一场合的偶遇,而是在历史、现实和未来中的深度契合。沂蒙精神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集中体现。

  一、不忘来路:鉴往知今,在沂蒙精神的形成中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鉴往知今,彰往察来。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2—33页]只有知道从哪里来,才能知道到哪里去;只有知道“我是谁”,才能知道“干什么”。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一直铭刻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求解放、谋幸福的初心渗透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理念之中,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价值旨归。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理论中,始终贯穿着党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体现着党的宗旨和先进性,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

  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回顾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沂蒙人民守初心、践使命的产物。沂蒙精神的形成始于1938年,为适应当时战争形势的变化党中央作出“派兵去山东”的决策,随后共产党人带领八路军进驻沂蒙山区。当时,在日、伪、顽、匪各种势力错综复杂的交织中,中国共产党抓住党群关系这一主线,建立了密切的党群关系,满足了沂蒙人民最迫切的利益需求,领导沂蒙人民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党领导下的省级人民政府,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部《人权保障条例》。沂蒙根据地通过实施民主政治、进行民主选举,让人民在政治上翻身得解放;通过实行减租减息、土地改革,让人民在经济上获得了利益;通过组织夜校、“庄户学”、“识字班”,让人民在文化上实现从“泥腿子”到“文化人”的转变。在沂蒙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模范遵守各项纪律,坚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甚至挖野菜也要远离村庄。在沂蒙根据地,党对发现的贪污腐败行为都进行了严厉的惩处,如费南县政府二科仓库主任和秘书处军用代办股长因贪污公款,均被判处死刑。中国共产党在沂蒙地区浴血奋斗12年,其间始终守初心、践使命,始终坚持一切为人民靠人民,因此人民愿意听党话跟党走,进而形成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良好党群关系,这都为沂蒙精神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岁月峥嵘,蒙山沂水为证。从历史逻辑看,中国共产党为沂蒙人民守初心担使命的过程和沂蒙精神的形成过程是一致的,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沂蒙山区守初心践使命的实践产物。

  二、聚焦当下:对标现实,从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沂蒙精神是时代的,也是现实的。每一次随时代的脉动,沂蒙精神都能被注入新的时代元素。沂蒙精神是战火硝烟中的“红嫂精神”“支前精神”,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厉家寨精神”,是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九间棚精神”“商城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为人民靠人民和听党话跟党走”。每一次与现实的对标,沂蒙精神总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集中体现。寻明胜、赵志全、王传喜等对沂蒙精神的践行,诠释和涵养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沂蒙精神是在党的领导和精心培育下逐步形成的,因此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沂蒙精神最鲜明的特征,而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践行也成为沂蒙精神不断成熟和升华的根本动力。

  实践证明,在与现实的对标中,我们总能发现自身的问题和差距。沂蒙精神是镜鉴,因为它总能映射我们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这正是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立足现实,动态地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现实依据,也成为沂蒙精神在新时代不断前行的实践基础。开展党的初心与使命主题教育,要大力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因为沂蒙精神是进行初心和使命教育的最好载体。同时只有始终不忘初心和牢记使命,才能不负沂蒙精神的价值本意,才能进一步塑造新时代“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

  三、长虑却顾:放眼未来,从沂蒙精神的弘扬看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无论追根溯源还是着眼现实,沂蒙精神都是在以人民为中心和守初心担使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中培育起来的,这是沂蒙精神在战火中历久弥新和在现实中吐故纳新的根本所在。“以人为本、人民至上,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是沂蒙精神的‘精髓’。”[包心鉴·把握主题 坚定自信 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的时代价值,《理论学习》,2017年第11期,第22页]守初心践使命使沂蒙精神的底色更厚重,继续坚持守初心践使命让沂蒙精神的生命力更恒久。一路走来,风雨兼程。沂蒙精神早已扎根于沂蒙人民心中,熔铸于沂蒙老区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着眼于未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对沂蒙精神最好的传承和弘扬,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就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切入角度,也是开展党的初心和使命主题教育和弘扬沂蒙精神的最佳契合点。使命呼唤担当,担当成就未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79页]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我们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渐陷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状态,而是要牢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31页]

  逐梦路上,要让红色基因融入血液,要让沂蒙精神始终激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奋斗新时代,要以历史的厚重积淀为载体,以现实发展的问题为切入,以未来的使命担当为引领,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契合中,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的永恒主题。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委托项目《沂蒙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研究》[项目编号:19BWTJ13]、临沂大学沂蒙精神研究专项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8LDYMZ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孙海英,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建构“三全育人”体系 助推沂蒙精神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曾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已由快速发展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变化既为沂蒙精神的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也带来新的挑战。新时代实现沂蒙精神高质量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体系,通过系统协调育人目标、主体、过程等各种因素,形成多元主体协同的模式,以达到预期的育人目的,不断开创沂蒙精神传承和弘扬的新局面。

  “全员育人”推进传承主体的协同

  “全员育人”侧重强调传承主体的协同作用。沂蒙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不仅仅是宣传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职责,沂蒙精神的传承主体涉及的范围广泛,涵盖家庭、学校、社会中各个领域人员,如家庭中的父母、亲友、兄弟姐妹,学校中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社会中的公众人物等等。坚持全员育人,需要充分整合各个部门、各个层级、各类性质主体的力量,发挥不同主体在沂蒙精神传承中的独特优势,全面提升沂蒙精神传播效率。

  沂蒙精神自身的特性也决定了其传承主体的多样性。从沂蒙精神的内涵来看,沂蒙精神的传承不只是一个理论传播的过程,它是一个理论与实践、认知与认同、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使人们在思想上实现从认知到认同的转化,更要实现沂蒙精神在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上的有效结合。这不是短期内就能在人的思想和行为中形成的,需要多层次的灌输、感染、熏陶才能逐渐完善。因此沂蒙精神的传承不仅是学校和宣传部门的事,家庭、社会也是沂蒙精神传承的主体,学校和宣传部门只在某些方面或某些时段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人是社会中的人,要想获得全面的教育,就必须在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也要回归家庭和社会。家庭和社会对人的成长所产生的影响不容小觑。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发挥全员力量的作用,他指出,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以此推动教育部门、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相互支撑,密切合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有机联系,提升社会、家庭在文化传承中的参与程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协同效应。因此需要积极探索学校、家庭、企业、社会之间的协同模式,努力形成科教协同、多平台协同、跨学科协同、网上网下协同、理论实践协同等模式,积极探索协同传播的多样化模式,不断提高沂蒙精神教育和传播的效果、质量,形成沂蒙精神传承和传播的盛势。

  “全程育人”推进传承过程的协同

  “全程育人”侧重于传承阶段的协同。沂蒙精神的传承涵盖人的成长各个阶段,如按成长过程可以划分为幼年阶段、少年阶段、青年阶段、中年阶段、老年阶段等,按受教育阶段可划分为学前教育阶段、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大学阶段、就业创业阶段等等。沂蒙精神的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人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只有明确各个阶段的目标、协调好各个阶段的内容、组织好各个阶段的实践,才能实现沂蒙精神传承效果的提升。如果各阶段不能有效地衔接,就会出现传承主体需求与传承目标的脱节、传承内容的缺失或重复等现象。因此,必须科学把握每一阶段的主体特征和发展需求,衔接好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继续教育等各个环节的传承任务,在合理区分层次、准确把握重点、阶段有效衔接中实现传承过程和效果的整体优化。

  从现实来看,在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继续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各教育主管部门单打独斗的现象依然存在,各环节中存在内容和目标上简单的重复、缺少必要的衔接、分工不明确等现象。因此,积极构建沂蒙精神的大中小幼一体化传承体系势在必行,这就对沂蒙精神课程在内容体系的建构、专业课程的设置、教师队伍的培养、教育资源的整合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全过程育人,是从人的每一个成长阶段出发,把人的成长看作一个整体,根据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的规律,从整体上把传承的每一个环节看作一个有机衔接的整体。就是要实现传承环节的有效衔接和循序渐进,从而实现人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的有效提升。人的成长过程有其自身规律,人的品德养成随着人的成长也会不断地变化,不同阶段生理特征的变化对人的思想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在从幼年、少年到青年、中年、老年的成长过程中,人的身体和心理都在发生着循序渐进的变化,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的养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制定符合各年龄阶段和接受特点的传承目标、传承计划、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传承,才能实现沂蒙精神传承的目标和效果。因此,只有整体考虑、协同推进才能把握好各个阶段的特点,衔接好沂蒙精神传承的各个环节,实现传承目标和效果的有效提升,实现沂蒙精神在传承内容、形式、方法上的适切。

  “全方位育人”推进传承结构的协同

  “全方位育人”侧重于传承结构和环节的协同,涵盖不同的传承要素,如教育内容中涵盖了爱国意识、集体意识、创业意识、奉献意识的培养;教育目标中包含了创新精神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思想素质的提升等要素;方式方法上涉及理论与实践、网上与网下、内化与外化、主体与主导等多种形式的结合。无论哪种类型的划分都是在强调系统性的要素整合,即将所有的要素、阶段、环节看作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传承的整体性、协调性、关联性,也要把握好这一过程中的顺序性、阶段性、层次性,使各部分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

  首先,在目标任务上要协同。沂蒙精神传承和弘扬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沂蒙精神特质的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具体任务的支撑,立德树人是沂蒙精神传承的中心任务,所有的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展开,因此要将各个阶段的任务统一起来,实现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任务都围绕这一中心任务推进,最终实现目标任务的有效整合。无论处在教育的哪个阶段和环节上,都要把这一中心任务贯穿其中,保证传承工作在目标指向上的一致性。其次,在方向上要协同。沂蒙精神的传承方向要与党的奋斗目标、与国家的发展方向,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就需要引导各个环节的教育同向同行。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领域中抓好沂蒙精神传承的根本方向,采用各具特色的形式,引导受教育者在思想上不错位,在方向上不迷失。再次,在内容上要协同。沂蒙精神的内涵是传承的基本要素,因不同教育对象精神世界的发展具有广泛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类型教育对象所需接受的教育内容也各有其特点,但不管教育对象处于哪一阶段、属于何种类型,在新时代沂蒙精神传承中,要始终围绕其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深刻内涵展开,发挥好沂蒙精神鼓舞士气、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

  在沂蒙精神传承中,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坚持传承过程中的全面性、系统性,并不意味着要一把尺子量到底,在注重全面性的同时也要抓住重点、区分层次,注重协调发展。因此,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牵住“牛鼻子”,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进而有效推动沂蒙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委托项目《沂蒙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研究》[项目编号:19BWTJ13]、国家社科规划项目《革命文化资源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研究》[项目编号:20VSZ057]的阶段性成果。作者:陈三营,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沂蒙精神是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实践结晶

  党舟民水,载舟覆舟。革命胜利来之不易,主要是党和人民水乳交融,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跟党走,无私奉献,可歌可泣。沂蒙精神是山东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先进集体意识,党的群众路线是铸就沂蒙精神的基石。

  一、沂蒙精神在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实践中孕育和发展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路线,是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追求,也是永不可放弃的法宝。党在践行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催生了一系列先进的思想和精神,沂蒙精神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实践结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沂蒙精神在党的群众路线的践行中孕育。从沂蒙精神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山东根据地各级党组织积极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通过广泛宣传先进文化,维护群众利益等一系列措施,换来了老区人民对党和人民军队的无限热爱,换来了对党领导的人民解放事业的坚定信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唤醒了老区人民的政治觉悟,老区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在这一过程中孕育和萌发。

  沂蒙精神在党的群众路线的践行中形成。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在献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懈奋斗中所创造的,是在探索开辟中国特色新的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扬光大的。党在践行群众路线中丰富了沂蒙精神内涵,沂蒙精神也在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实践中形成和巩固。所以说,沂蒙精神是党践行群众路线的智慧结晶,继承和发扬沂蒙精神,就要从党的群众路线中把握好沂蒙精神的发展历程。

  沂蒙精神在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中发展。新时期,面对人民群众观念的变化,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沂蒙精神能不能得到继续弘扬,人民群众能不能像过去特别是革命时期那样爱党爱军、死心塌地跟党走,是我们面临的重大历史挑战。适应这一系列变化和调整,沂蒙精神内涵也得到丰富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成为今天沂蒙精神更加关注的主题,构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党群关系成为新时代沂蒙精神的重要内涵,也成为党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障。

  二、沂蒙精神在党的群众路线的践行中得到认知和认同

  山东根据地各级党组织始终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自己的宗旨,从一开始进驻沂蒙山区就有意识地、系统地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党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着力让沂蒙人民了解、接受、认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宣传感召群众,用党的理论武装群众。

  理论武装群众并不是一种自然产生的行为,先进文化和党的理论需经过积极宣传,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动力。

  沂蒙地区各级党组织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如通过在诗歌、戏曲中使用地道沂蒙方言,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引发群众共鸣;通过剧团演出、教唱抗日歌曲、创建《大众日报》等报刊杂志的方式,发挥文学艺术在宣教中的作用;通过树立榜样、表彰先进等方式,让群众实现自我教育,以此来提高宣传教育的效果。沂蒙根据地的党组织通过两条路线教育,提高群众觉悟。通过对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比较,由群众讨论选择哪条路线,在两者比较中,沂蒙人民逐渐认识到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能翻身得解放。党的领导和先进理论给沂蒙人民带来了希望,也赢得沂蒙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沂蒙人民的革命意识不断觉醒,义无反顾投身到波澜壮阔的革命中。

  密切联系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坚持宗旨意识,主动担当起应有的责任,俯下身去为人民服务,用实际行动诠释“为民”两字,没有任何一己私利,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首先,经济上改善人民生活。通过减租减息、增资、废除苛刻杂税、实施精兵简政、开展大生产运动,减轻群众负担,极大改善了沂蒙人民的物质生活。其次,政治上当家作主。共产党高度重视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政治权利,在实行民主选举中,有力保障了沂蒙人民的民主权利。再次,文化上摆脱桎梏。共产党高度重视国民教育,在山东根据地建设期间,大力开展冬学运动,常见的组织学习形式是夜校和识字班,有的地方还适时组织了儿童班、大嫂班和老汉读书班,沂蒙人民的精神面貌和自身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组织发动群众,广泛开展人民战争。

  从1938年山东省委领导抗日武装起义开始,以沂蒙山为中心的山东根据地,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革命斗争。在红色沂蒙这片热土上,我党、我军与敌人进行了战略决战,成为夺取全国胜利的重要战略基地。

  在长期的根据地建设和发展中,共产党组建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带领群众发动群众性的游击战争,沂蒙人民全力支前,积极参军参战,紧跟共产党干革命。据不完全统计,在长达十余年的革命战争中,沂蒙地区发生大小战斗4000余次,根据地420万人口中,120多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将士血染疆场。建立各种群众组织和团体。共产党深入社会基层,在山东根据地建立了农救会、工救会、妇救会、青救会、儿童团等各级群众组织和团体,在动员群众参军参战、承担部队后勤工作、参与文化教育等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根据地才巩固,革命才能胜利。

  三、党的群众路线是新时代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的法宝

  党的群众路线为沂蒙精神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为沂蒙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有效路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和弘扬沂蒙精神仍然需要发挥党的群众路线重要作用,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中实现对新时代沂蒙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中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指向。革命时期人民群众是革命事业最坚实的后盾,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决定性力量。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执政后若是脱离背离群众,失去对群众的敬畏之心,便很容易失败。如今,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关键时刻,党更要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人为本,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

  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中要弘扬“水乳交融”的精神特质。革命年代,共产党能够得到沂蒙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靠的是宣传、团结、组织和服务群众的工作优势;新中国成立后,党长期执政的政治根基还是人民群众,所以坚持群众路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今年,面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抗击疫情和经济发展压力倍增,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的形势,做群众工作的难度增大,只有深入基层,立足实际,不断探索群众工作的有效方法,建立健全群众监督考评机制,才能真正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水平。

  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中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弘扬和宣传沂蒙精神就是坚持为群众谋利益。改革开放40多年来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但当前社会还存在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只有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来谋划改革,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云山苍苍,沭水泱泱,时代变迁,精神永恒。沂蒙精神在战争的炮火中诞生,在其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爱人民靠人民的情怀贯穿始终。在新的历史时期,沂蒙精神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最生动、最真实的教材,用好这一鲜活教材,对于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持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委托项目《沂蒙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研究》[项目编号:19BWTJ13]的阶段性成果。作者:贾梦,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教师,在读博士,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邢璐,临沂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