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滨州:追寻“老渤海”红色印记

  □ 本报记者 程芃芃

  “党的政策好,种地有补贴,住院有医保,老年有补助······生活越来越好了!”4月18日,在无棣县车王镇车镇中村,90岁的老党员杨福生告诉记者。平日里,他经常向街坊四邻宣传党的新政策新方针,人们称他“义务宣传员”。杨福生是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打落敌机的志愿军空军战斗英雄,在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让他对党有着更深厚的情感。

  滨州是渤海革命老区中心区、渤海区机关驻地,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建党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渤海革命老区长期革命斗争的历史和光荣传统,是我党我军发展史和精神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战争年代,像杨福生一样的广大滨州儿女前赴后继,淬炼出“老渤海精神”。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4月16日—19日,滨州市举行“学百年党史,看老区变化——追寻老渤海红色印记”主题采访活动。

  采访中,往昔峥嵘岁月,杨福生记忆犹新。1947年,年仅16岁的杨福生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并于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谈起入党,他至今一脸自豪:“遵守党的纪律,不怕困难,永远为党工作,做群众的模范······”“忘不了了,忘不了了······”老人念叨着。

  杨福生参军后,他参加过多次战斗。1948年9月,杨福生参加了济南战役。经过八个昼夜的连续作战,济南终被攻克。济南解放后,他又参加了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

  1949年5月,杨福生参加了解放上海的战役。上海解放后,杨福生留了下来,为上海执勤。1951年,杨福生被选入航空学校,1952年6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从朝鲜战场回国后,杨福生回到老家——无棣县车王镇车镇中村。1959年,他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此时正值经济困难时期,杨福生主张借地给村民种胡萝卜,村民以胡萝卜充饥,度过了难熬的岁月。即使再苦再难,杨福生也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会过上好日子。

  此后,杨福生带领群众挑沟挖壕、兴修水利,参与德惠新河、黄河的清淤、车王镇方田改造等工程。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他狠抓农业生产。杨福生主持村委工作长达30年,在这30年里,他紧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村民都称赞他热心肠、负责任。

  穿越70年时空的初心和使命,离休后的杨福生也没闲下来,他走街串巷宣传党的政策方针,配合村子新班子工作,成为新班子的坚强后盾。

  杨福生以及千百个“杨福生”的事迹需要被传扬,博兴县吕艺镇高渡村党史馆义务讲解员张守垒为此兢兢业业。张守垒1960年8月入党,早年在铁矿工作,带领职工艰苦钻研技术,冒着生命危险试验爆破技术,成功改进矿山微差扎破技术,解决了全矿资源问题,后在全省推广。

  退休回村后,张守垒积极参加党组织生活。2013年,高渡村党史馆开建,张守垒建言献策,义务提供党史资料和“八四暴动”时的历史文物。党史馆建成后,他不顾年事已高,当起了党史教育义务讲解员。不管刮风下雨,只要有来参观学习的,就有他的身影。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上百名人物的英雄事迹,张守垒娓娓道来。最多的时候,他一个月讲了57场,一天5场。虽然累得嗓子都哑了,但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累并快乐着”。

  “杨福生”们的精神也需要被守护。博兴县陈户镇河西村有一座为纪念在陈户战役、冯高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纪念塔,而这座塔也见证了祖孙三代的无悔守护,村民王侦祥、王玉顺、王建亮祖孙三代默默守塔半个多世纪。

  第二代守塔人王玉顺的妻子高俊兰告诉记者,这座塔解放后就建立了,到现在已经有60多年了。纪念塔建好后,并没有专人看护,当时50多岁的王侦祥已经退休,主动请示去守塔。王侦祥这一守便是近20年,直到去世前,他一直住在塔旁搭建的小房子里。王侦祥去世后,儿子王玉顺代替父亲继续守护。王玉顺去世后,他的儿子王建亮接过父亲的担子。

  在纪念塔院外,守塔一家人种上了一棵杏树和几棵青松。从王侦祥那辈起,纪念塔周围就干干净净,这是对烈士们的尊重。“我们经常打扫,逢年过节给他们上供。这里不能离开人,尤其是清明,来扫墓的人多,得打扫纸灰。一家人对这座纪念塔都有感情了,其实我们也做不了什么,无非是打扫一下,比起这些烈士来,我们做的又算什么呢。”王建亮说,他们一家人还会继续守下去。

  原文链接:追寻“老渤海”红色印记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