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山东乡村推出“德孝基金”“孝善红黄榜”等创新举措

  山东乡村加强乡风家风民风建设,推出“德孝基金”“孝善红黄榜”等创新举措

  孝老爱亲 德润齐鲁

  □ 本报记者 齐静

  “奶奶生病卧床十多年,虽然我们轮流看护,但下炕出门必须要两个人搀扶,特别不方便。村里‘德孝基金会’得知情况后,找来理发师上门给奶奶免费剪发。”近日,青岛胶州市九龙街道小荒村村民杨焕说,看着基金会工作人员热心照顾奶奶,自己很受触动,觉得更要把奶奶照顾好。

  杨焕口中的“德孝基金会”,是小荒村践行孝老爱亲优秀传统文化的众多举措之一。近年来,由于小荒村的年轻人多在外务工,村里老人既需要照料也需要陪伴,大家便商量出资成立了基金会。从基金会成立至今,仅有360多口人的小荒村已有290余人为“德孝基金会”捐款捐物。“基金会每年会为老人免费理发、送生日祝福,还会评选表彰优秀典型,不仅让老人享受到关心关怀,对教育子女、弘扬德孝之风,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德孝基金会会长杨文邦说。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近年来,山东各地着力弘扬孝善文化,以建设道德讲堂、成立“德孝基金”等为抓手,倡导孝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推动形成孝老爱亲的文明风尚。

  每个周日晚上,济宁市泗水县兴儒公园广场总是围坐着一群人,讲课的老师或坐或站,侃侃而谈,讲授的内容是《论语》《中庸》《礼记》等儒家经典。结合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故事,“孝”“诚”“爱”“仁”等儒家思想被传递给每位听众。

  依托乡村儒学讲堂、圣源公益国学大讲堂、广场儒学讲堂“三个讲堂”,泗水县积极打造“儒风孝道之乡”。一位村党支部书记曾把“乡村儒学讲堂”的成效概括为5个“少”:村里不孝顺的少了,骂街吵架的少了,偷东西的少了,乱倒垃圾的少了,喝闲酒的少了。

  群众思想上认知认同,行动上才会自觉自愿。为使“三个讲堂”长期发挥作用,泗水县进一步完善常态长效工作机制,创新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诚信”积分制管理工作,将群众参与儒学讲堂等活动纳入积分评定事项,吸引更多人参与儒学讲堂活动。

  “快看看,街道和村里领导给登上孝善红榜的示范户佩戴了红花,还发了奖品……”前不久,在临沂市兰陵县卞庄街道晒米城前村村委会院内,村党支部书记苑磊对登上红榜的示范户进行了表彰,并对上了黄榜的村民进行警示教育。

  用身边事教育引导身边人,发挥榜样典型引领作用,是培育孝老爱亲、和亲睦邻新风的又一重要方式。兰陵县在各镇、村广泛开展孝善红黄榜评选活动,以红榜为引领,将黄榜作为警示。“每次榜单公示后,村民们都会拍照发朋友圈,做好事的人成了‘红人’,村里还利用大喇叭、村务微信工作群等,宣传红榜人员先进事迹,让更多群众自觉向先进学习,向模范看齐。”苑磊说。

  淄博市桓台县果里镇伊家村通过成立“陪你到老”志愿服务队,引导越来越多村民参与敬老助老志愿服务活动;东营市广饶县李鹊镇黄东村办起“一元餐厅”,村里70周岁以上老人每次就餐只掏1元钱即可……山东通过创新和加强社会管理模式,推动孝老爱亲观念深入人心,鼓励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孝敬父母延伸到尊敬、爱护社会上所有的老年人。

  原文链接:孝老爱亲 德润齐鲁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王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