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山东省第三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部分获奖成果推介(二)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作为全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最高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论述,不断完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为人民做学问为中心、以定性和定量评价为手段、以高考管理监督模式为保障、以公众普遍高度认可为支撑的评价体系,在实践中取得很好成效,在学术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导向作用。

  山东省第三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成果,原发刊和出版社层次普遍较高,具有较强时代价值和实践意义,学科“鲁味”特色明显,学界反响大、社会效益突出,很多观点具有重要咨政参考价值和启发借鉴意义。为切实加大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宣传和转化力度,提高优秀成果和人才的学术影响和实践价值,自即日起开辟专版,从省第三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选取部分代表性强、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参考和借鉴意义的成果进行推介。

  

  綦好东 山东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主席。主要研究领域为会计与公司治理、国企改革与国资监管。主持完成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国有资产监管转型研究”。在《管理世界》《会计研究》《中国软科学》《财贸经济》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转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研究成果奖励10多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力、阻力与实现路径

  綦好东 郭骏超 朱炜

  一、主要内容

  1.赋予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中国含义”。首先,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不会改变,且会放大其影响力,这与国外的“私有化”有着本质不同;其次,股权混合既有非公有资本参股国有企业,又有国有资本投资非国有企业,这又与以单向收购国有股份为特征的“民营化”有所区别;再次,我国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目标是明晰的:通过改善不同所有制资本的配置状况,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最后,此次改革的关键是通过股权结构的改革,推进那些阻碍国有资产经营效率提升的公司治理、国资运营监管及利益分配等体制机制的变革与重塑。

  2.系统分析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力。首先,国有企业改革的首要动机是提高资本效率,因此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必须以提升国有资本效率为第一动力;其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动力是改善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最后,重塑国有企业与政府形象、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以促进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亦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动力。

  3.深度剖析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阻力。首先,在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结构调整步入阵痛期的阶段,来自既得利益者的阻力仍然较为明显;其次,阻碍改革的因素不仅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冲突,还有诸多制度因素,主要体现在国有资产经营的激励机制落后于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步伐;最后,相比利益冲突与机制落后,意识形态的固化会更广泛地影响改革参与者和公众对改革的态度。

  4.明晰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现路径。首先,因企施策,多方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包括以公开上市为主的资本市场操作、“内引外投”双向投资、成立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或国企改革基金、员工持股等。其次,完善制度设计,改革国有资产经营激励机制,一是构建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二是建立企业经营者的市场化选聘与激励机制。最后,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法律的框架下实现各类产权的平等保护与公众利益(包括企业员工利益)的维护对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推进不可或缺。

  二、成果价值

  1.为明晰混合所有制改革内涵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从“混合所有制改革”与“私有化”(及“民营化”)的比较切入,辅以混合所有制经济形态的历史演进梳理,为合理界定何为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其科学内涵提供了理论依据。一方面,体现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理论创新之处;另一方面,体现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中国特色”。

  2.为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做了有益的理论拓展。研究围绕经济效率比较与利益分配、激励机制与非直接经济动机等方面对“混改”的主要动力和阻力构成因素进行了合理归纳。虽难以涵盖所有因素,但在此过程中明确了改革动力与阻力的主要焦点在于资源与利益的配置,微观基础在于激励机制的设计与运行,而改革必须平衡经济发展要求与非经济诉求之间的关系。同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分析、解决改革所涉问题的理论路径与框架。

  3.为有效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可资选择的实现路径。该文提出了有助于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实现路径。一是认为应“因企施策”,把握各方式的介入时机,在原则性框架内采取更有助于释放发展动力、激发创新活力且阻力较小的方式推动企业股权结构改革。二是改革包括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与国有企业经营者市场化选聘在内的国有资产经营激励机制体系。完善现行法律制度以同等保护各类产权,并以切实而具体的措施、制度保护公众利益。

  

  尹世久 曲阜师范大学食品安全与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担任《中国食品安全治理评论》副主编、Agricultural & Applied Economics Association (AAEA)会员等学术兼职。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管理与食品安全政策。近5年来,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发表SSCI/SCI/CSSCI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7部,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

  信息不对称、认证有效性与消费者偏好:以有机食品为例

  尹世久

  该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学部)《消费者多源信任融合模型及政策应用研究:以安全食品为例(批准号:71203122)》的结题成果,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鉴定结果为“优秀”等级。全书共包括十三章内容,共33.8万字。

  一、主要内容

  食品安全是世界性难题,发展中国家更是普遍饱受困扰。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失灵是食品安全风险的根源。建立食品安全认证体系,成为缓解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防范食品安全风险的重要政策工具。从国际经验来看,食品安全认证体系已成为发达国家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该书运用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沿着“理论与文献分析—消费者认知—效用评价—支付偏好—信任偏好—政策设计”的研究主线,提出了检验认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深入研究消费者对有机食品的偏好及其形成机制,剖析制约我国有机食品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揭示市场发展的内在经济规律和基本矛盾,提出了富有前瞻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二、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该书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基于消费者偏好的判断有机食品认证政策的评估标准,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大量国际前沿的研究方法和计量模型,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了我国有机食品市场上的消费者偏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基于Lancaster的效用理论,采用选择实验和混合Logit模型,研究了消费者对有机食品不同价值属性的偏好,为该方法在食品安全管理研究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创新尝试。

  作者在该书撰写过程中,在查阅大量原始资料和参考相关学术论著的基础上,对我国有机食品市场进行了坚持不懈的研究,尤其是根植于我国现实国情,以实地调查为基本手段,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足迹遍布山东、江苏、广东等地,取得了丰富的一手调研数据,为国内外学者研究我国有机食品市场发展提供了较为翔实的学术参考资料,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与学术价值。

  该书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在短短数年间已被《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中国农村经济》等国内外较高层次学术期刊引用逾百次,《中国食品安全报》《新京报》以及人民网、新华网等数十家新闻媒体报道或转载了该书重要观点与核心内容。以本书核心内容或观点的深化研究,发表论文13篇。

  该书还受到了实际工作部门的重视,基于该书若干内容和观点形成的政策咨询报告,多次得到省部级以上领导同志的肯定性批示,直接服务于政府决策,为我国食品安全认证体系改革与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科学依据与重要参考。

  

  王韶兴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政党理论研究基地主任,山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长期从事政党政治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等各类项目20余项,出版《政党政治论》等学术专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高端学术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受到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学术影响。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百年探索

  王韶兴

  一、主要内容

  该文是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起源、发展及其实践基点与主要经验的专门研究,是一项全新的学术研究和理论探讨。

  论文内容结构分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基本认知与发生机理”“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实践基点”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理论自觉”三个部分。论文认为:在人类社会政治文明演进的历史长河中,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是一种新型的政治形态。19世纪中期以后欧洲经济社会发展酿成的否定资本主义统治的思想、组织及运动,孕育了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基因;20世纪初期的世界历史场景和历史主题成就了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郑重出场。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围绕自身发展和价值实现而形成的内外事务及其治理的统称,它作为一种新型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涵盖政党内部生活和外部活动两大领域,关涉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对外关系的诸多方面,体现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治党管党和治国理政的众多领域和整个过程。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百年探索,涉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治党管党和治国理政两大领域,体现于党内关系、政党关系、党政关系、党群关系以及政党交往各个方面。反观百年探索可以形成的基本认识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其价值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它的制度优势能否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与执政党能否根据全新实践引发有价值的理论反思和价值认知,能否以超乎寻常的战略定力和策略水平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开拓理论认识和实践发展的新境界直接有关。总结百年经验发现的一条重要规律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科学发展,既取决于执政党全面而科学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规律及自身建设规律,更取决于执政党以不断进取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创造性地遵循已经形成的规律性认识。政党意识及其价值意蕴、政党权利及其实现机制、政党权力及其监督制约、政党执政资源及其开发利用以及政党政治制度及其发展完善,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基本规律的支持要素和实践载体。总之,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是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表明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现实性中具有历史性,历史性中也蕴含现实性;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是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表明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政治性要由科学性滋养,科学性要由政治性表达;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表明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不仅要反映自身固有的特殊性,还要遵循政党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不仅以其政党政治的“特殊”丰富政党政治“一般”,还要不断由政党政治“特殊”走向政党政治“一般”。

  二、成果价值和学术影响

  该文围绕增强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理论自觉这个主题,形成如下具有新意的学术见解:一、政党意识体现政党本质,政党本质赋予政党使命进而规定政党职能。强化政党意识,明晰政党职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理论自觉的逻辑起点。二、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初心。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既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的历史使命和终极价值,也是其理论自觉的核心要义与关键驱动。三、政党权利以政党义务为前提和目的,政党义务以政党权利为手段和保障。履行政党义务的价值付出与享有政党权利价值回报的内在统一,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理论自觉的内在机理。四、政党权力是政党政治的驱动力量,政党法治是以政党制度和国家法律对政党权力实行全面规制的政党治理模式。规范政党权力、践行政党法治,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理论自觉的逻辑必然。五、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因执政资源的消费与产出而展开。执政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深刻反映执政党文明的发展程度,集中标识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理论自觉的发展水平。六、政党政治制度既是政党政治何以可能的内生变量,也是政党政治力量的集聚和表达机制。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制度是其政党政治理论自觉的制度化表达,同时,社会主义国家政党政治理论自觉的程度,直接影响其政党政治制度的完善程度。

  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18年第3期全文翻译刊发,并且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全文转载,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