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

  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要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教育是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与全局性作用。高质量发展的教育,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是撬动产业迭代升级的杠杆,是助力文化革故鼎新的关键。面对共同富裕阶段提出的消解相对贫困、弥合收入差距鸿沟、提升全社会人力资本和专业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等时代诉求,我们应借鉴以往教育扶贫、教育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经验,以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推进共同富裕。

  以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推进共同富裕,首先要找准教育在推动共同富裕中的价值落点。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教育扶贫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这充分证明高质量教育能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助力。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须把握三个价值落点。

  一是为人力资本提升奠基。与其他资本要素相比,人力资本之间的差异更容易通过教育进行弥补与缩小,是有效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变量。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教育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在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度会越来越高。通过教育开发并积累包括身体素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在内的多层次人力资本,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

  二是为产业进阶赋能。助力区域产业进阶和经济发展是教育推动共同富裕最直接、最明显的价值表征。在知识经济飙进的背景下,产业结构正经历从劳动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过渡升级。新技术革命对程序化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的替代速度加快,这使得中等收入群体扩张速度放缓,财富向少数人集中趋势加剧。教育推动共同富裕的价值突出体现在以高端智力支持和技能培训推进产业高移,缓解“繁荣悖论”引发的结构性就业矛盾。

  三是为文化革新助力。精神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维度。我们追求物质生活富裕的同时,也要注意消解贫困文化、落后文化为精神富裕带来的阻力。要推进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必须充分挖掘教育的作用,破除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等价值观的不良影响,将反映时代诉求的核心价值以抽象符号的形式镌刻在个体的心理结构中,为丰富个体精神世界注入深沉而持久的力量。

  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保证教育发展的方向不能偏,发展的速度不能慢,发展的质量不能差。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把握三个原则。

  一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党的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我们党始终坚持教育发展的人民立场,历来强调发展教育为了人民。只有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才能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的全过程,才能切实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价值引领与政治保障。

  二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振兴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增长的基础,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全面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用好教育这一先手棋,不断提高人力资本质量,提高科技进步水平和全要素贡献率。

  三是坚持均衡优质发展理念。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既在于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更体现在教育机会、资源配置、制度政策的公平。促进教育公平不是削峰填谷,关键在补齐短板、提高质量,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要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让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系统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优质、均衡、协调、多元、个性等诉求内置其中,切实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努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以教育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行动,要紧紧围绕教育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两大问题展开。

  一方面,要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教育公平。首先,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把提供均等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务作为工作方向。要加快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教育民生建设工程,缩小区域、城乡以及不同群体间享受的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差距。其次,积极探索教育补偿性公平和差异性公平的路径,加大对困难家庭子女、残障人士等社会处境不利群体的教育补偿力度。通过对口援助、交流培训、虚拟课堂等方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交互共享。最后,要不断丰富教育评价要素与指标体系,把教育公平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维度,以教育评价改革提升教育公平水平。

  另一方面,加快构建覆盖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一是做实基础教育。以优质的基础教育优化青少年的认知图式,赋予他们认真、乐观、务实、进取、坚韧等积极的心理品质。二是优化职业教育。立足产业发展,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赋予个体适应职业长远发展的必备技能。三是做强高等教育。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降低接受高等教育所需付出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给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四是完善学校后教育。大力发展以职业培训与社会教育、老年教育为核心的学校后教育,应对未来社会人口结构的重大变化,贯彻终身教育理念,推动教育模式向多样化、个性化转变,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系潍坊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明)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吴杭霏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