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郑立波:一直走在创新路上的新闻人

 □ 单俊楠 高亮
  ◆ 个人简介 郑立波,1969年生,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传媒产业博士后,高级记者,曾任半岛都市报社社长、半岛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现任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副总编辑。系山东省首批齐鲁文化名家。出版《中国城市郊区化动力机制》《跨越》等著作,在《中国记者》《传媒》《理论学刊》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曾20多次获山东省新闻奖、省精品工程奖。带领大众日报理论评论部获全国新闻工作者先进集体,半岛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单位。
  从事新闻行业20多年,郑立波一直给人的感觉就是儒雅,但就是这样一位儒雅的报人,无论是身处采编岗位,写评论、改稿子,还是管理一个大型企业,进行资本运作,都能游刃有余,做出轰轰烈烈的事情。
  之所以能在每个岗位上都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主要源自他对事业的执着和坚守,在工作中信守“多一份担当,多一份付出”的郑立波也有了更多的收获。当然,对创新和改革的执着更是深深烙入郑立波的骨子里,成为推动他干事创业的一把利器。
执着创新的新闻人
  1994年,郑立波进入大众日报总编室任对外经济报道的记者,凭借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以及敏锐的新闻特质,他和同事们一起采写了一批在大众日报具有开创意义的作品,也成就了他作为一名大众报人的新闻高度。
  刚进报社那年,郑立波初生牛犊不怕虎,独自一人来到中俄边境采访两国边境贸易,用了20多天时间深入一线采访,走入俄罗斯的普通家庭,通过系列报道记录下苏联剧变之后,中俄边境贸易变化以及俄罗斯人真实的生活状况,这是大众日报第一次涉及此类题材的报道,消除了当年很多人对中俄边贸的误解。
  如何突破外宣报道?1995年,在省外办的协助下,郑立波与两位同事一起,采访了德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俄罗斯、法国、英国、荷兰、印度尼西亚、瑞典、巴基斯坦等众多国家的驻华大使,在《大众日报》上推出《山东主要经贸伙伴国驻华大使访谈》系列报道,这也是大众日报第一次对外国驻华大使进行系列专题访谈。
  1996年,郑立波进入大众日报理论评论部工作,在时任部门主任傅绍万的领导下,迅速转型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评论员,年年都获得山东新闻奖等诸多奖项。之后经过淄博记者站站长岗位锻炼后,郑立波又返回理论评论部担任主任,继承了历任领导传承的优良传统和团队文化,他带领大众日报理论评论部于2008年获得了“全国新闻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08年,郑立波调至半岛都市报社任总编辑。对新闻的敏感和执着让郑立波带领的采编团队打了多个漂亮的“报道战”。“5·12”汶川地震发生时,半岛都市报体育部一名记者正在成都采访足球比赛,郑立波立即让这名记者赶往灾区,成为山东最早发回现场新闻的媒体。此后,西藏拉萨事件、青岛浒苔事件、奥帆赛等独家新闻、评论刊发,半岛都市报实现了“从平民影响力向平民影响力与政治影响力并举提升,从新闻快餐向新闻快餐与新闻大餐并举发展”的办主流大报转变。
报业兼并重组的拓荒者
  如果说在新闻报道领域的成功靠的是对事业的坚守和执着,那么郑立波在企业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关键靠创新。自2008年底担任半岛都市报社社长、半岛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以来,郑立波带领的半岛传媒驶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由原来的“一报一刊一网”的单一体系,发展成了下辖“五报一刊多网”和多业态公司,拥有2000多名员工的综合性传媒公司,最高利润1.7亿元。2015年,半岛都市报以56.39亿元的品牌价值第七次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单。创造了省级报业集团在省会城市之外办报并做大做强的成功范例。对此,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评价道:“过去几年半岛传媒发展很健康,速度也很快,正是依靠不断改革创新才走到了今天。”
  作为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担任半岛传媒董事长伊始,郑立波就利用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对半岛传媒进行改造,仅用了一年就实现了上任之初提出的“打造半岛报系,挺进全国10强,实现利润过亿”的3年发展目标。
  2009年5月18日,城市信报在青岛落地并完成了全新改版。郑立波为城市信报提出了“最实用、最实惠”的办报思路。通过一线调查、信报实验室等10多个独家栏目,城市信报迅速汇聚起一批忠实读者,仅用半年时间就成为青岛地区最大的社区报。
  2009年11月,半岛传媒与潍坊报业集团签约,共同成立潍坊晚报传媒有限公司,经营潍坊晚报,这标志着山东报业跨媒体整合迈出重要一步,更是山东文化体制改革中的一项破冰之举,为以后大众报业集团进行市场整合乃至全国媒体整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13年3月,更具改革先驱意义的一件大事发生,那就是半岛传媒与青岛报业集团实现战略合作,共同成立青岛新报传媒有限公司,双方各占50%股份,共同管理运营青岛早报、青岛晚报,这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尚属首例,也成为全国各大媒体争相学习的范例。合作后,青岛早报、青岛晚报迅速扭亏为盈,仅当年4月—8月,青岛新报传媒5个月内完成广告收入7991万元,同比增长4.3%,实现利润1687万元,同比增长3947万元。
  除了对外拓展,郑立波也注重对市场的深耕,2011年以来,先后在即墨、黄岛新区、胶州、平度、莱西、城阳等地开创县域地方版,进一步完善了对青岛及周边地区的控制和影响力。
  2014年3月,城市信报创办了青岛市首家定向向社区发放的社区报,当年4月,半岛都市报首份社区报——珠海街道社区新闻也应时而生,拉开了半岛传媒向社区深耕的序幕。截至目前,半岛都市报和城市信报分别开设了17份和8份社区报。
  每年都有不同,每年都有发展。因为不断创新,半岛传媒在取得了飞速发展的同时,为大众报业集团乃至整个报业同行提供了一次次宝贵的改革经验,也获得了各界认可。
传媒+资本的弄潮儿
  为了使半岛传媒更加枝繁叶茂,郑立波抓住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机遇,依托报纸品牌,以资本运营为纽带,在媒体融合和多元化发展上进行了突破。
  2011年5月,山东大众报业集团半岛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揭牌,引进战略投资3亿多元。这是山东省首家实现整体股份制改造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标志着山东省文化体制改革迈出了坚实步伐。
  在媒体融合上,郑立波非常重视资本运营对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打造了一批新媒体集群。2015年3月,半岛传媒成立融合工作领导小组和融媒体中心,7月22日,半岛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当天便拿到并发出“李群严斥衙门作风”的独家稿件。同年,半岛传媒引入战略合作伙伴,成立了青岛硅谷互联网络有限公司,并与硅谷核心区管委会合作,共同打造硅谷中国网,先后举办“2015全国孵化器创新发展论坛”、“2015美国硅谷创业者青岛蓝谷行”等活动,社会反响良好。与青岛市教育局联手打造的卓越早教网也顺利上线,成为青岛幼儿教育官方网站。
  在发展好新媒体的同时,半岛传媒积极创新,加大开拓力度,进一步盘活资源。2015年,半岛传媒完成了物流网整合,全新的集团发行公司,坚持以发行业务为主体,以物流配送和社区集成服务为两翼的新发行服务战略,最终打造面向山东省17市的农副产品城市家庭物流配送网。同时积极发展文化地产,在黄岛区沿海黄金地段,打造古色古香的“中国院子”和欧式风格的大众报业文化创意产业园,使文化创意成为半岛传媒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的发展新引擎。
  如何充分发挥媒体的资源优势是传统媒体从业者苦思冥想的课题,郑立波借“金融发展中心”进行了有效尝试。融合了半岛广告公司金融工作室、信报专刊中心金融部、半岛网络公司金融保险部、微财经部的人员及工作职能的“金融发展中心”,通过跨界、跨媒体优质资源整合,打破采编经营壁垒,实现从单兵作战向整体作战转变。此外,面对近年来的严峻形势,郑立波主动改革经营模式,采用“全媒体”思维,积极拓展多元产业,使半岛传媒在文化产业、商务印刷、户外会展、金融理财、物流配送、旅游休闲、艺术品投资等领域都实现了突破,形成了收入、利润多点开发的良好局面。
  创新和改革是半岛传媒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制胜法宝。作为新时期报业开拓的参与者,郑立波深刻体会到转型的不易,也深知转型的关键期更需要创新去释放活力,“当今社会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越是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越需要每个人去主动创新。人人都是创新者,机遇属于创新者。”一直走在创新路上的郑立波,如今分管大众报业集团的半岛传媒、信息技术部、山东省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山东大众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山东文化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身上的责任更大,将继续在报业转型发展的潮流中披荆斩浪。

初审编辑:李润杰 姜晖

责任编辑:李俊莹

更多